近日上演的电影《爸爸去哪儿》,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1月31日上映当天,该片票房突破9200万;截至2月7日,上映8天的《爸爸》票房突破5个亿,堪称春节档最大黑马。
在笔者看来,《爸爸去哪儿》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指它适逢春节,带着温馨讨人喜欢。在传统观念里,春节是属于家庭的节日,团聚与亲情的元素,是最有号召力的主题。那些平时因为工作疏远了孩子的父母,因为学业很少与家人团聚的学子,此时还有什么比一起看场充满了温情和正能量的电影更合适、更应景呢?
地利,是指电影市场的升温。这些年,我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2003年,全国主流院线仅有影院1140家,银幕1923块;截止到2013年12月初,全国影院已经超过3000家,共1.8万块银幕。人们看电影越来越方便,城市娱乐消费水平又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拉升了票房收入。
当然,最终促使观众掏钱的,是人和——《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凝聚力。这个综艺节目从韩国引进,在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之后,如飓风一般狂卷全国。在节目播出的每个周五的晚上,一大批观众为之守候、讨论。之后,潮爸萌娃频频出席各类活动、接拍各种广告,湖南卫视还趁热打铁推出了同名手机游戏、图书,节目拍摄地甚至成为旅游热点……如此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延伸到电影上自然获益多多。
关于《爸爸去哪儿》的影片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该片本身受欢迎的程度,至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文化产业还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待开发,关键在于能否创新。 欧阳金雨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