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浙江石浦渔港古城“十四夜”闹元宵 鱼灯游街百姓吃糊粒

时间:2014年02月14日 11: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浙江石浦渔港古城“十四夜”闹元宵鱼灯游街百姓吃糊粒

  图为舞龙。 林波 摄

  图为鱼灯。 林波 摄

  图为鱼灯。 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2月13日电(见习记者 林波)“这个是螃蟹,那个是鲳鱼,好像海洋世界啊,”五岁的陈泱烨坐在爸爸的肩头,看着游街的鱼灯队兴奋地说道。2月13日,在习惯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节的浙江石浦渔港古城热闹非凡。这一天,几乎所有的古城居民都是出门参与游街队伍。

  据悉,石浦的元宵节不过“十五”过“十四”,不吃汤圆吃糊粒。

  所谓“糊粒”,即为一种食物,将各种小菜统盘倒入锅内烧煮而成。一般通用黄豆、虾仁、牡蛎、鱼肉、蛏肉等海鲜切细煮熟后拌上薯粉、食盐,即为糊粒羹。

  农历正月十四日的晚餐,石浦古城每家每户都会做糊粒、吃糊粒,吃了十四夜糊粒,寓意新的一年会聪明、做官、发财。由此古城的小孩子们会自带碗筷,在十四夜走上七户人家要“糊粒”,主人笑脸相迎每人一瓢,串门越多越聪明,讨糊粒的人越多,主人家越会发财。

  据传,“十四夜”吃糊粒习俗源于明代,兴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据传明嘉靖年间一元宵节的前一天,倭寇突然进犯石浦,驻石戚家军以最快速度将备节的食材切成粒状,再用淀粉拌和成糊,吃完“糊粒”后上阵杀敌,终获大胜。

  此后,石浦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必吃象征胜利、欢庆的“糊粒”羹。

  石浦“十四夜”闹元宵活动由当地群众的鱼灯队、马灯队、龙队进行踩街、巡游的表演形式组成。

  十四夜的石浦街头,人山人海,前方带头的是滚龙灯队,记者看到不少人争着触摸龙头、龙身、龙尾,有些年长的渔民纷纷抱着孙辈在龙身下穿行。89岁的老渔民李小法高兴地说:“十四夜穿龙身后寓意着一年没病痛,这是石浦的习俗。”

  由鳌鱼灯、黄鱼灯、虾灯和乌贼灯等组成的鱼灯队,紧跟着滚龙队的步伐,穿梭在人潮涌动的街头。鱼灯的起伏、跳跃、翻滚,进进退退,几上几落,最后跃出海面,把群鱼灯舞推向了高潮,接着就是一片鼓掌喝采的声音。陈泱烨更是兴奋不已,不时让爸爸快跑,跟上鱼灯队的步伐。

  石浦古城的渔民,世代耕海牧鱼。舞鱼灯已成为当地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元宵节上的鱼灯都是渔民自己亲手制作而成。对渔民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是他们的最大追求,而鱼又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谐音,由此鱼便变成了渔民心中吉祥、幸满、美满的象征。

  据了解,石浦港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国家中心渔港,十八里港湾岛山环屏,五门罗列,可泊万艘渔船,可航万吨海轮,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数以万计的渔船装卸渔货,补给物资、桅樯林立、渔火灿烂。

  特别是海鲜之多、实属罕见。400多种鱼类、100多种甲壳类、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流向世界,被誉为海鲜王国。颇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石浦的一大特色,而由此衍生的渔文化,更是海洋文化中的瑰宝。(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