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深圳沙头角鱼灯舞传人:在创新中传承

时间:2014年02月24日 0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社深圳2月23日电 题:深圳沙头角鱼灯舞传人:在创新中传承

  作者 郑小红 徐弘毅

  深圳沙头角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它不仅有知名的中英街,还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鱼灯舞。

  农历新春,记者在沙头角采访,沙栏吓村村长吴天其说,他最近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把村里的鱼灯舞博物馆建起来。虽然沙头角鱼灯舞已经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作为鱼灯舞省级传承人的吴天其依然担心这门舞蹈艺术后继乏人。

  吴天其1958年出生,是沙头角沙栏吓村的老村民和这个村的村长。

  沙头角鱼灯舞目前是深圳仅有的6个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沙栏吓村,是当地渔民出于对美好生活的祈望,祈求妈祖女神保佑丰收而根据鱼的习性,发挥丰富想象创作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是当地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经过沿袭流传至今。然而,鱼灯舞在文革期间受“破四旧”冲击,遭遇了长达40年的沉寂。

  1999年,吴天其成为沙栏吓村的村长后,当即发动村民对鱼灯舞等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2003年,在深圳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健在的三名老艺人吴观球、邱煌生、吴亚九开始凭记忆传授与鱼灯舞相关的乐谱、舞步和扎鱼工艺。

  同时,吴天其还特意跑到香港,寻回当时流失到香港的用于鱼灯舞表演的铜锣车,以及用于鱼灯舞照明的清朝六脸灯和民国时期的用于鱼灯舞伴奏的小鼓、大钹等乐器。

  终于,2003年中秋节,沉寂了40多年的鱼灯舞在中英街回归广场隆重上演。

  在中英街尽头的一栋小楼里,记者随吴天其走进了一个摆放着各种鱼灯的房间,吴天其说,他希望在这栋楼里建一所鱼灯舞博物馆。

  吴天其说,建设鱼灯舞博物馆的设想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不但资金不足、相关的财政拨款难以到位,而且博物馆的场地目前也仍需要多方协商解决。同时,鱼灯舞的传承问题,依然是吴天其心中一块放不下的石头。

  传统的鱼灯舞表演一般在村前空地或沙滩进行,由25条鱼组成。鱼灯舞的内容,为首先鱼群按序排列出场,随后“黄鳢角”出场,在鱼群中上下穿梭追逐,表现鱼群在海洋世界里遭受到弱肉强食时的搏斗情景,最终,鱼群联合起来赶跑了俗称“霸王鱼”的“黄鳢角”,恢复一个和平安宁的海洋世界。

  现在的“鱼灯舞”改在舞台表演,沿袭传统由锣、鼓、喳、唢呐以及号角配乐,但经精简后只有18条鱼。

  鱼灯舞一直以来都是由沙栏吓村的村民担任表演,由于一些舞鱼灯的村民是香港居民,平日生活工作在香港,所以鱼灯舞没有严格的排练日程。吴天其对记者坦言,鱼灯舞的传统锣鼓唢呐配乐的确在当下显得吸引力不足,能够接受并喜爱这种表现形式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对鱼灯舞这门传统艺术传承方式的不同态度,也成了老一辈传承人和新一辈传承人之间的分歧。今年75岁的吴观球是沙栏吓村的村民,是鱼灯舞的第二代传承人,也是鱼灯舞的国家级传承人,被人们尊称为“球叔”。然而,在鱼灯舞传承的许多具体地方,吴天其觉得,球叔所坚持的一些传统形式或许可以适当地改变,例如,吴天其认为鱼灯舞的舞台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可以加以改良提高。吴天其也在努力让“师傅”理解他的想法。

  按照传统,鱼灯舞全部由男子表演,由于沙栏吓村的居民近些年逐渐外迁,留在村中的仅有63户老老小小336人,想要从这些人中找到合适的鱼灯舞男舞者非常不容易。

  201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盐田区非遗保护办合作,建立了“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目前,吴观球老人定期到深职院教授鱼灯舞,培养学生传承人。

  对于鱼灯舞传承人的标准,吴天其看重三点:要懂得鱼灯舞的历史,要掌握鱼灯舞的技艺,最主要的,是要有意识把它传承下去。(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