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博尔赫斯大传”中译本出版 为“幻想美学”开创人

时间:2014年02月26日 09:03 来源:长江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博尔赫斯大传

  [英]埃德温·威廉森著

  邓中良,华菁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

  很多人熟稔那句:“我总想着,天堂大概就是图书馆那样的吧。”它的作者是阿根廷文豪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西班牙语文学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精美绝伦的小说与诗章,开创的“幻想美学”,让全世界的读者都为之着迷。

  今年1月,英国人埃德温·威廉森所著《博尔赫斯大传》中译本出版,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涵盖博尔赫斯生平和全部作品的传记,译者为邓中良、华菁。

  在书中,威廉森以非常大的比重,极细致地描述博尔赫斯交往的人和遭遇的事件以及时代背景,讲述博尔赫斯在爱情、政治和文学方面,互相纠缠、影响的人生故事。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博尔赫斯,如同小说中一样精彩且迷人。

  记者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渊,讲解博尔赫斯创作的重要作品,展现一个更丰满、更人性化的多层面的博尔赫斯。刘渊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近期正在撰写有关博尔赫斯相关论文。

  写作带有自传性质

  “我对我所讲述的故事都有很深的体会,因而我总是用奇怪的意象象征来表达,那样人们就不会发现其实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关于我自己的,都是我个人的经历。”在声名达到巅峰时,博尔赫斯曾向一位记者这样坦白。

  作品《文学信念之主张》中,博尔赫斯也写道:“所有文学归根结底都是自传性的。”

  威廉森深知这一点,只有理顺了博尔赫斯一生的经历,并尽可能把这些同博尔赫斯同期的作品联系起来,才能发现作品中个人经历的痕迹。

  他花费了9年时间,收集大量资料,试图寻找博尔赫斯在解决或平衡自己思想上的矛盾的过程中,人格、政治立场,尤其是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转变。

  比如,在对博尔赫斯年轻经历的梳理中,威廉森发现,博尔赫斯坚持要对自己年轻时的作品加以修改或者干脆销毁:20世纪20年代的三本散文集,被他全部删掉,并要求活着的时候绝不再版。

  威廉森认为,这些可能不是因为博尔赫斯对自己早期作品感到厌恶,而是想掩盖住一些给他带来痛苦的事实。

  他提到,在博尔赫斯看来,伟大的创作家必须与“过去”诀别,以利于新的“创造”。这种“创造”不是为了向“传统”开炮,碎其骨、革其命,而是为了告别“过去的阴魂”。

  失明是博尔赫斯神秘主义的源头之一

  博尔赫斯出生于一个虽不富裕却身世显赫的古老家庭,从小受制于父母。怀揣文学梦的父亲郁郁不得志,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拥有贵族血统的母亲则希望他重振家族声威。博尔赫斯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

  在威廉森笔下,青年时期的博尔赫斯软弱避世,无法抵抗外在的欺辱,也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剑”成为了他假想的武器。

  刘渊也提到,《堂吉诃德》是博尔赫斯最喜爱的少年读物,他一直幻想以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为榜样。

  小说《梦虎》中,博尔赫斯描绘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真实写照:一家人住在大房子里“与世隔绝”,很少与邻居们来往。正值学龄的他被“拘禁”在家里,以家教代替学校教育。1911年,当他作为超龄儿童出现在小学课堂里的时候,同学的欺负让他不知所措,父亲像老牧人一样给了他一把短刀,并告诉他“让他们知道你是个男人”。

  父亲对于博尔赫斯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敦促博尔赫斯要像个男人,另一方面又把他与世界隔离开来,禁锢在书房。博尔赫斯曾写过一个小短剧,他把父亲描绘成一个阴险的国王的俘虏,试图去解释父亲很多自相矛盾的行为。

  威廉森认为,此时的博尔赫斯,内心世界的一些主要观点已经形成并根深蒂固——决斗、短刀和剑的对比,以及自相残杀。

  家庭带给博尔赫斯的,还有遗传的眼疾。博尔赫斯出生时,父亲已几近失明。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有一片看不见的阴影在他周围飘动与徘徊。1955年,博尔赫斯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之前,接受过8次白内障手术。

  威廉森提及,失明是博尔赫斯神秘主义的源头之一,让他有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吟游盲诗人的感觉,可以大胆触摸到世界文学的每个角落。

  爱情触发名作诞生

  书中,威廉森事无巨细地铺排出博尔赫斯数次失败的恋情,在他看来,博尔赫斯曲折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爱情经历,是造成他一生事业充满断层、后退和转折的重要原因。

  因为与堂妹诺拉·朗厄之间漫长和痛苦的感情关系,博尔赫斯甚至想到过要自杀,“几乎毁掉了一个作家”。后来,他从不直接地谈论这段经历,但因为这次创伤,博尔赫斯停止了写诗。

  1944年底,诺拉一家因故搬出一直居住的别墅,这栋别墅也是二人曾经最常约会的地方。这一事件,触发了博尔赫斯写作自己最有名的的短篇小说之一《阿莱夫》,故事中自传性质的潜台词被认为是他对诺拉失败的爱情。

  博尔赫斯把自己写成了男主人公:一位无法忘记自己死去爱人的作家。而在文中,爱人的去世发生在1929年2月,也就是诺拉告诉博尔赫斯,希望能够取消他们婚约的那段时间。在小说中,他写道,男主人公每年在生日时,还去拜访死去的爱人曾住过的房子。

  刘渊提到,阿莱夫是博尔赫斯某种哲学理念的象征。但博尔赫斯并不是一本正经地谈哲学,而是在真假虚实、庄谐杂出地讲故事,“目的是抒发感情”。

  最终,诺拉嫁给了博尔赫斯文学上的敌人——先锋派诗人吉龙铎。而且某段时间还与博尔赫斯最憎恨的智利诗人聂鲁达过从甚密。在文学创作上,博尔赫斯与两人一直大相径庭。

  威廉森认为,因为这次经历,符号、象征和母题不断萦绕出现在博尔赫斯之后作品中。

  “在博尔赫斯终于找到爱情之后,他才把过去的阴魂驱散走,实现了一种宁静感。”威廉森认为,博尔赫斯晚年与玛丽亚·玉儿的爱情,补偿了诺拉带给他的痛苦,也使得他创作出《乌尔里卡》、《沙之书》这些作品,写出如“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你是上帝战士在我失明的眼睛前的音乐”般的美丽诗句。见习记者郑汝可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