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围观刘贵兵制作糖画 记者 龙在全 摄
昨日,巴国城,糖画传承人刘贵兵展示刚制作好的“3D”糖画。记者 龙在全 摄
一块大理石、一把勺子、一口平底锅、加上一个电磁炉。在重庆糖画唯一的市级传承人刘贵兵手中,这几样简单的工具却是他的“强兵利器”,凭借这些工具,他自创的“3D”糖画,曾多次被带往世界各国,展现中国的“3D”艺术。2月22日,赶在刘贵兵即将带着糖画到土耳其交流的前一天,记者在巴国城生态公园里听他讲述了自己与糖画的故事。
绝技
糖浆犹如水墨画
“3D糖画”摆在公园中
2月22日上午10点,熙熙攘攘的路人在巴国城生态公园散步,记者见到刘贵兵时,他正坐在自己的小摊前熬着金黄色的糖浆。
“这个摊位是政府给我提供的,从3年前开始,我每逢周末都会来。”说着,刘贵兵抡起手里的勺子将锅里的糖浆来回几番倒腾,在他精准的轻重拿捏下,糖浆犹如水墨般从勺尖流出,在刘贵兵一气呵成之下,一只背着背篓的猴子立即跃然“纸”上,猴子的眼睛、鼻子、甚至表情都活灵活现。
“我要做一个立体的糖画,名字就叫猴子拉三轮!”刘贵兵一边说又一边迅速地画上了其余“零件”组装起来,最后,一辆“3D三轮车”成形。而此时,小摊也聚集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好厉害哦,这糖画居然还能做成立体的!”“师傅这手艺真绝!”……
历程
30年练就“大师”手艺
想到什么都能“3D打印”
糖画起源于明代,古时称作“糖丞相”。在清代小说家褚人获所著的《坚瓠补集》中曾记载了人们祭祀时制作“糖丞相”的景象。
在80后的记忆中,小时候的路边,常能看到“糖画”的身影,转到什么动物,师傅就会给你画出栩栩如生的糖画,“龙凤”则是所有孩子的终极梦想……
“我是1981年开始学的,那几年正是糖画兴盛的时期。”刘贵兵回忆说,学成近3年后,自己开始琢磨着弄出点新花样,“总觉得平面的不够特别,我想做点立体的出来”。刘贵兵说,他每天重复着尝试,整整花了3个多月,第一个立体糖画才得以成功。
30多年后,刘贵兵的手艺已经炉火纯青,不仅成为了重庆糖画的唯一传承人,还获得了“重庆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的一件“百鸟朝凤”立体糖画作品,曾获得重庆工艺美术展二等奖,“现在只要我想得出的物体,都能用糖浆做成立体的”。
荣耀
赴十余国表演
登上奥运舞台
2009年,重庆糖画正式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那以后,刘贵兵便开始带着他的“3D糖画”,到世界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远的就是美国、英国、德国、墨西哥等欧美地区,近的就是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地区,算下来,我带着糖画都走过了十几个国家了。”说到这些“战绩”,刘贵兵难掩笑容,“每到一个国家,都有一堆外国人围着看我做糖画”。
除了出国表演,最令刘贵兵骄傲的,就是他的3D糖画曾登上奥运舞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刘贵兵受邀参加了“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表演3D糖画。
失落
看的多买的少
6个徒弟全转行
尽管荣耀满身,但几十年来,刘贵兵的同行正逐渐变得稀少。
“现在吃的、玩的、新奇的事物越来越丰富,糖画虽然保留了传统的内涵,但难吸引现代人。”说到糖画的现状,刘贵兵难掩失落,“30年来,我收过6个徒弟,但他们现在都早已改行了”。
同行渐渐散去,但他始终坚持做着糖画,这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想把糖画的“足迹”继续留在世人印象中。
昨天,在刘贵兵的摊位前记者看到,虽然围观称赞的多,但真正要“买单”的却少。这多少是因为刘贵兵的定价——一个3D糖画标价30元。
对此,刘贵兵表示:“这样定价,一是因为3D糖画费时费力费原料,另一方面也想尊重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声音
让重庆糖画走进校园
“重庆糖画是互动性很强的非遗项目,原料简单、工具便于携带,其成品可观可食,是活在市民身边的‘非遗’。”昨日,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谭小兵告诉记者,政府多年来全力支持糖画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对宣传重庆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后也将持续通过多种平台加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传承人培养方面,谭小兵表示,政府将鼓励我市一些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推广传承,“另外,市级相关部门正在开展调研,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政策上来支持传承者的学习”。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