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情故事》2月14日上映后,3天票房突破2亿元大关,成为最快破2亿元的华语爱情电影。梁家辉、刘嘉玲、余男、王学兵、斯琴高娃等新老明星参演,角色设置和剧情编排使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人说如今是“得观众者得票房”,但也有不少影评人对该片并不认可。 (资料照片)
尽管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破纪录已经成为常态,这个消息仍然在业界内外引起震动:到昨天为止,中国电影史上诞生了首个票房产出突破30亿元的月份。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7年的全年票房数。若加上1月份获得的20亿元票房,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全年总票房。
业界分析称,爆发式增长的票房中,二三线城市的电影消费成为主力,随着电影消费层次的增加,月破30亿元的奇迹可以被复制。
数据 14天单日票房破亿元
数据显示,2月1日至25日的25天中,有14天实现了单日破亿元,还有3天实现了单日破2亿元。在此之前,电影票房产出最高的月份是2012年12月,凭借《人再囧途之泰囧》的一飞冲天,中国电影市场当月票房收入达到25.6亿元。
30亿元票房,得益于春节档的井喷。相比于以往春节档的一片独大,今年春节档的最大特点,就是多部影片同时发力,使得整个影市呈现出万花筒般丰富多彩。《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目前累计票房已经超过1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第五部票房过10亿元的影片;《爸爸去哪儿》在市场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先是刷新了2D华语电影首日票房新高,之后一路攀升,到现在为止已经逼近7亿元;14日上映的《北京爱情故事》,又以过亿元的票房将2D华语电影首日票房推到了新高度,目前票房在4亿元左右。此外还有稳扎稳打的迪斯尼动画《冰雪奇缘》、周润发主演的《澳门风云》,也都分别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推手 二三线城市是主力
不断增长的银幕数,无疑是“30亿元月”的最大推手。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银幕总数已经达到1.8万块,仅去年一年增长的银幕数就等于整个法国的银幕总数。有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中国的银幕数量很可能会达到3万块,在此背景下,“30亿元”还将被继续刷新。
与此同时,考察一下新增银幕数的去向,更可以理解为什么“30亿元月”出现在春节档。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记得,2010年底,在中国28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只有224个城市有票房记录,而当时中国的银幕数为6000块左右;之后随着大城市电影院日趋饱和,直接逼迫电影院线在二三线城市迅速扩张,近两年新增的银幕中,绝大多数都布局在二三线城市。而春节正好是大量人群从一线城市返乡的时节,来自艺恩咨询的统计显示,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北、上、广、深这4个传统票仓城市的票房在同期全国总票房中只占了不到17%。这就意味着,在7天长假中,二三线城市贡献了超过83%的电影票房,这一数字比2013年全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媚俗”电影算不算好电影
一年增长的银幕数堪比法国银幕总量,以及“30亿元月”的出现,让很多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是,这一庞大的市场将对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观众带来什么影响,业界的观点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创造30亿元的影片中充斥着大量“媚俗的烂片”,将会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比如,《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和《北京爱情故事》在影评人中的口碑并不高。尤其是《爸爸去哪儿》,直接引发了一场“什么是电影”的大讨论。影评人兰波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近3年来,中国的银幕数量几乎每年都要递增一倍,巨大的市场面前,几乎所有的片商都选择了急功近利和投机”,“这种无法归类于电影的‘综艺电影栏目’一哄而上,必定会冲击到真正意义上制作的电影之上映,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电影格局。”
然而,站在电影产业发展的角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整个电影市场过程中,必定会有某个阶段存在大量在精英人群看来是“烂片”的电影。电影产业评论者王义之就表示,即便是好莱坞,也有完全媚俗的时代。“电影本身是一个高成本的文化商品,对市场回报要求比较高。与此同时,它也需要通过一个很成熟的市场来达到不断促进其艺术形式向前发展的目标。北美电影市场的成熟,是其百多年来不间断发展的结果,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王义之同时认为,电影注定是大众的艺术,而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电影消费日益成为常态,这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利大于弊。
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无论是《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还是在大陆票房一向不好的杜琪峰作品,各类电影都渐渐有了各自的市场。王义之说:“回想上世纪90年代,整整十年间,影院数从1.5万家减少到1000多家;票房从20多亿元下滑至不足10亿元。我相信,没有一个电影人和电影观众愿意回到那个时代。”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