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戈
关于马的俗语、谚语、成语、歇后语、典故,可谓洋洋大观。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并非夸张。及至马年,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恐非“马到成功”莫属。夸奖个人能力是一马当先,突出集体力量则万马奔腾。马年说马,更有无数“马匹”跃然纸上,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龙马精神”——这也是最具中华民族文化深刻内涵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人一般是在马年到来的时候,特别喜欢说“龙马精神”,而不是在龙年。大约,多数人还是更愿意看到马,与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马亲近。确实,“龙”的威权在中国历史上无可比拟,弄不好就是“龙颜不悦”甚至“龙颜大怒”。而其博大精深也让人仰之止之,当年孔子去见老子,回来说看到的是“神龙”,云里雾里,见首不见尾。
与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是马而不是龙。从历史看过来,“宝马良驹赠英雄”,留下多少千古美谈。关云长的赤兔马,斯巴达克的无尾马等,都以独特的传奇色彩载入史册。《前后汉演义》中,西楚霸王项羽的战马,越过险滩,跨过溪流,纵横驰骋,在千军万马之中入如无人之境,所向披靡,漫起一道道长长的黄尘……演绎出一曲曲侠肝豪胆、感人至深的古战场传奇!《西游记》中的那匹本是一条龙的白马,辅佐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得真经。当然还有现代战争史上的骑兵传奇,丝绸之路上、茶马古道上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等。在“战马嘶鸣”与“烛光斧影”之间,民众的褒贬,分明是倒向马的。有关马的文化历史及传奇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由此似可窥见,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勤奋”基因的形象体现。孔子思想的第一块基石是“仁”,铸就了儒家文明的第一个原点。“仁”之首要之义在于“仁者先难而后获”,强调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一个整体,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其关系是,龙行天是为阳,凭本领和能力,马行地是为阴,踏实劳动。当马的勤奋努力而本领能力大增,可为“千里马”,可有“马踏飞燕”——很可能是马转化为龙的过渡阶段写照的状态,经过再努一把力,阴阳将会转化,马就是龙了。本身是一条龙,不勤奋努力,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慢慢的就变成马了,最后就是做牛做马。贵州息烽有个地名叫“养龙司”,其实乃养马之地。因马养得好,得到“天子”赏识而由马而龙。中国人说:“一生之计在于勤”,与“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自然运行规律相关联,天地阴阳合一,其训教非常深刻!在此,头脑里猛地冒出了一些学者“当今盛行的消费主义,是我们民族最大的哀痛”这个命题,心中不禁一凛。
龙马恐怕不是龙和马的合称,似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特别的神兽,可能是“马身龙首”,或“马身龙鳞”,有人说它是一种马,也有人说它其实是龙。反正大有来头。唐代李郢《上裴晋公》的诗句:“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就是用“龙马精神”形容一个人精神抖擞,很有活力和创造力。可以说,龙马精神是对马最优秀品质的浓缩和概括,进入到我们民族精神里面。其核心是抱负远大、才智聪慧,不畏艰险、执著向前;其精髓是自强不息、矢志不渝,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其实质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奋起直追、奋发图强;其灵魂是勤劳勇敢、默默无闻,勇于拼搏、无私奉献。
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一分耕耘一分收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时不我待啊!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车辚辚,马萧萧,脚下是漫漫征程,放眼是地阔天高——“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只要我们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定能实现梦想,马到成功!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