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唐山大地震”原小说作者:作家有保存故土的担当

时间:2014年03月05日 09:01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本报记者 路艳霞

  电影《唐山大地震》原作小说《余震》的作者张翎来北京了,此番她是因其长篇新著《阵痛》而来。张翎不像是从异国他乡赶来,来到新书发布会现场的她,更像是串门。那是一种能安静读书、淡然写作而流露出的质朴和自然。

  如果说《余震》带给了读者一种心痛,那么《阵痛》还是写痛:家国之痛,女人之痛。这部小说描写了从1942年到2008年,三代身份、际遇迥异的母亲,经历了同一种形如铁律的宿命,由此折射并概括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的风波险恶,生命的无常无奈,和足以洞穿一切苦难困窘的母性的坚忍不拔。张翎说,为了这本书,她曾在法国巴黎、中国温州采风,并花了14个月创作完成。

  57岁的张翎,故乡在温州,这次写作对她而言就像是回到故土的历程。“我外婆一生有过十一次孕育经历,最后存活的子女有十人,这在那个儿童存活率极低的年代里,几乎可以视为奇迹。作为老大的母亲和作为老幺的小姨之间年龄相差将近20岁。”张翎说,她外婆的6个女儿多多少少秉承了母亲身上的坚忍,“母亲家族的那些坚忍而勇敢的女性们,充盈着我一生写作灵感的源泉。”

  《阵痛》也是张翎再次为她的“三重身份”做出的一番独特注解。“像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人,肯定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老人,但肯定也不再年轻,我们这一代人被历史毫无商量余地地放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在张翎的眼中,这个位置说得好听一点,可以说承上启下,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夹心面包”。

  但也正因为如此,张翎从中获得了三重身份:聆听者,亲历者,倾诉者。聆听老一辈人讲乱世,讲苦难,亲历曾经的动荡岁月,而现在她不仅是倾诉者,更将聆听者和亲历者的角色集于一身。但关于这三重身份,张翎坦率地说:“我很难去写当下的生活,站在山里看不见山,还未到尘埃落定的阶段,所以总写以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就像写唐山大地震,看起来和现在隔得很近,但也有三四十年了。

  张翎欣赏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所说的一句话:“离去和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种方式”。她显然是这位离开故乡而钟情于写故乡的作家的知音。“离去和流浪,他是指离开故土,‘回家的一种方式’,他是指写作。他其实是说,人回家的路途有很多种。”张翎说,她印象中的故土如今已成为童年的记忆,想要回到童年记忆中的故乡,只能靠写作,“我作为一个作家,有保存记忆和故土的担当,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