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2005年公布首批非遗名录以来,有191个戏曲项目被纳入。虽然国家每年会拨出专项经费予以保护,但戏曲文化的传承进程依然缓慢,我不禁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说,就是因为这一有心的“问”,她找到了两个方面的答案。
一方面是非遗保护经费未真正落到实处,“非遗热”下面掩盖着功利主义。“有些地方政府在拿到非遗保护经费后,并没有落实到传承工作上来。每年费用用在何处,有何成效,依然是一笔糊涂账。这同时也反映了对非遗保护经费的使用监督不足、存在漏洞。”侯露建议加强对非遗保护经费使用的监督,由政协的文化委员会组织委员专题调研,了解非遗项目经费到位情况,并让这种监督常态化。
在侯露看来,非遗传承的另一方面问题是申遗当地重申报,轻传承,规划性差。“那天,我早上九点钟去一家剧团考察,但练功房里竟然空无一人,青年演员还在睡觉,剧团团长很无奈,由于剧团被推进市场,国家取消了过去培养尖子演员的优惠政策,因此青年演员的热情并不高。有‘传人’,无‘承接人’,是目前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一大窘境。”(记者徐金玉)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