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最近在中国文联举行。此次建成的数据库,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8.878亿字,形成TIF、PDF、TXT三种数据格式,文字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该工程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级分类,计神话8085篇,传说111666篇,民间故事160373篇,民间歌谣272917篇,史诗1424篇,民间长诗2248篇,谚语518660条,谜语21331条,歇后语64555条,民间小戏850篇,民间说唱2891篇,总计1165000篇(条)。此次数字化工程还制作了检索发布系统软件,记者在演示会现场看到,使用者可以轻松地对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大大提高了查询资料的效率。
演示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说:“这一工程的字数超过四库全书,堪称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学数据库。可以说,现在我们已拥有一座文学大山——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巍巍的文学大山。”他表示,中华民族有着巨大文学想象力和原创力,大量史诗保存着许多民族珍贵的生命史,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述说着亘古不变的人间的梦,口口相传的故事传递着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海量的歌谣谚语既蕴含着人们无穷的生活智慧,也包藏着极其丰富的生产经验。“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的心灵形象,文化的身份证,自我教化的工具,审美的载体,节日的核心内容,其他各种艺术之源之本;它更有着高超的文学价值。”
口头文学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等。据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60年间,先后组织了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搜集、记录工作,积累了近百年的成果,获得了巨量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2010年12月,在冯骥才的倡议下,民协启动了将这些资料数字化的浩大工程,与专家学者、汉王公司紧密合作,历经3年艰辛终于完成。(记者宋平)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