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中国谜语大会”金奖获得者:灯谜曾构成年味

时间:2014年03月12日 10:20 来源:北京晨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我们的记忆里,灯谜如同对联和窗花一样,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构成了红红火火的年味,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头上的中国结。谁能忘记我们猜‘麻衣服,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时的开心。但是,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记忆中那一张张鲜艳的谜条逐渐发黄卷边,门口苍劲大气的书法逐渐随着红纸一起褪色,我们的年味儿呢?我们曾经期盼过年的那种急迫心情去哪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生长在哪个角落呢?”日前在《中国谜语大会》研讨会上,金奖获得者北京171中学学生代表凌明柔这样说道。而这档在元宵节期间播出的古老游戏节目也唤起了不少观众对猜谜的快乐记忆。

  民俗回归人们视野

  谜语是中国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中华谜文化,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而正月十五猜灯谜也是我们的一种特殊的欢庆方式。近几十年,由于西方的文化冲击,新鲜娱乐方式的出现,让这种传统的趣味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在不停地呐喊,“我们的年味儿呢”!

  去年下半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用汉字这种中华文化的标志性产物,勾起了人们埋藏在心底对中华文明的强烈认同感。在今年元宵节前三天直播的《中国谜语大会》的火热又让我们再次见识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节目将猜谜这一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民俗重新带到人们的眼前。

  “冷门”艺术焕发新生

  中国民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郑育斌是这次谜语大会的首席裁判。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尽管当前灯谜只是一种比较“冷门”的艺术,但是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较,当前灯谜艺术还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中国谜语大会》对中华灯谜艺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这次的谜语大会,让更多的海内外华人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到灯谜的文化魅力,也提振了海内外谜家们传承和弘扬灯谜艺术的信心。

  另一方面,节目采用直播的方式,可以实行手机同步互动猜谜,让电视机、电脑前的观众能够一起参与节目,使猜谜这一古老的民俗与现代传媒实现了“无缝对接”。节目设计方式和内容的设置也有新突破,比如“历史谜局”这个环节的设置就很有新意,在我们平时组织的灯谜比赛中未曾有这样的环节。谜题内容涉及面广,除了有文、史、地等各种知识外,也融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新词、热词,如“亲”、“女汉子”、“QQ”等。

  创新,是一切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正因为包含了诸多新元素,《谜语大会》才如此叫好又卖座。

  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央视科教频道找到了一个根植在中华文化之上,打造本土节目的思路。在此基础之上,《中国谜语大会》应运而生。

  在日前《中国谜语大会》的研讨会上,作为总导演之一的刘帆谈道,“《汉字听写大会》会激发每个观众的文化紧迫感,考验你这个汉字会不会写,具有很强的收视亮点,但《谜语大会》没有,猜不出来就猜不出来,不会影响到他什么。所以,我们希望节目有很好的收视效果,就突出考虑点要打在哪儿。这是我接触策划时最强烈的思考。”

  好玩

  谜语本身

  就是游戏

  在古代,正月十五猜灯谜本身就是一种节日中的娱乐方式。所以刘帆说,在节目构架的时候,“我们就回归谜语的本源,谜语本身就是游戏,在节目策划阶段就想加强它的游戏性。”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跟大家一起去玩儿游戏?

  “谜语是面对面的,是无需语言交流的智慧考验和文化分享,不涉及大众传媒。就是我给你出一个谜,你猜,如何把它呈现在大众媒体上也是很麻烦的问题。既然要把它做成大众参与的游戏,首先要找到大众参与游戏的欲望,他为什么要加入你这个游戏。我当时就考虑到谜语要进行精确的分众,什么样的人玩儿什么样的谜语,什么样的谜语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什么样的谜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什么样的谜语让观众有成就感。有猜老物件儿的,有像亲、女汉子这样的网络词汇,还有文化人猜的事谜。我们把它分成批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文化游戏就可以呼唤更多的人介入。”

  源起

  猜谜曾是百戏之一

  谜语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通过文辞、歌赋、诗词等各种文体表达出来。据现有史料考察表明,从先秦隐语廋辞,到汉魏六朝离合体谜,再到隋唐谜语,灯谜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的演变、进化过程。

  猜谜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很多文士的青睐。古代的灯谜活动主要是在文人士大夫的圈子里,文学大家中不乏制谜猜谜高手,如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黄庭坚,明代的徐文长,清代的曹雪芹、俞樾、唐景崧等,都是擅于此道的行家。

  古代节日开展灯谜活动主要是在正月十五。宋代,由于元宵节观灯已成为城乡的一种民俗,当时制谜者在花灯上写上谜语,从此观灯与猜谜结缘,也使谜语活动从狭窄的文人圈子中开始扩展到广大民众中去。两宋时代,谜语甚至被列为百戏之一,当时既有专业艺人,也有专门活动场所。

  新意

  谜语设计刻古雕今

  央视副总编辑李挺透露,这次《中国谜语大会》中的绝大多数谜语是新征集的。《中国谜语大会》是两个阶段,由于它的呈现方式比较集中在最后的3天,前一个阶段的影响力可能没有这么突出。前一个阶段是在网络上进行了将近2个月的征集谜语阶段。今天的网民自己设计谜语,由我们跟灯谜协会的专家一起选定,再制作成节目。在大部分民众自己设计的谜语中投射出强烈的时代感。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说道,“贾宝玉说,‘辩新不如叙旧,刻古终胜雕今’。这个观点现在肯定不对。在《谜语大会》里有很多有时代特点的谜,其中有一个‘女汉子’,谜面是男人站中间,妇孺站两边。这个东西绝对是辩新和叙旧的结合。”“贾宝玉说刻古终胜雕今,应该改成刻古终需雕今。古代的东西,为什么灯谜前几年没有这么火?因为没有雕今,雕今是什么?雕今就是用今天的形式、今天的语言、今天的技术手段来展现古的东西。”

  在央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看来,清朝中期以后的中国谜语进入成熟期,它的重要标志是除了注重谜语扣合的严谨,以大众熟悉的成语、通俗语句为面以外,就是谜材由原来的文字、事物、人名、地名扩展到了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极大地拓宽了谜路。《中国谜语大会》在节目设计时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三个谜题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是折扇,一个是风,还有一个是新浪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是非常典型的结合体。新浪微博叫做‘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实际上就是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代表《谒金门》中的名句。又把新浪微博最具现代网络特点的东西融在里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

  热闹

  200万观众实时互动

  此次《谜语大会》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它让全国200多万观众和节目一起实时互动。中国网络电视台副总经理晋延林介绍,在节目直播过程中,电视观众通过下载央视客户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发送短信到12114平台,可以跟选手同步猜谜,结果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及时呈现。3场直播共有206万人次通过手机同步参与实时互动。

  另外,观众还可以跟随主持人发布的口令,通过客户端摇一摇手机赢取节目奖品。这些创新,同步猜谜和摇一摇双屏深度互动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摇一摇活动中最多有8万用户在同一秒摇动了手机。

  《中国谜语大会》首期节目播出后,客户端在苹果全球应用商店免费下载排行总榜中居第14位,在娱乐免费下载榜中排名第1,刷新了央视系列手机客户端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排名纪录。

  -节目亮点

  观众愿意玩

  想要观众参与其中,不仅仅要建立平台,更要激发观众参与的兴趣。而这就是导演刘帆要思考的问题。

  刘帆说,“过去的谜语写在字条上,我说你猜,这是静态的。在元宵节这个播出时机,如何让观众更多地介入原本很静态的文化游戏当中,这是很难的事情。我们曾经设想将谜界高手的华山论剑式的比赛搬到屏幕上来。后来感觉不行。说到谜语呈现问题,我们就首先想到要让大多数的观众跟选手进行竞猜。”

  另外,节目还设置了明星出题的方式,“明星给你出谜,有一个挑战和应战的关系。最后就是说话的名人都有自己的拥趸,对收视是巨大的拉动。比如我们这次请的快男的冠军,他有数百万的粉丝,我们称之为‘脑残粉’,他们会连续关注3天的节目。”

  “只有文化解读深刻到位了,观众才愿意陪你玩儿。”在刘帆看来,普通观众和场上选手在两个空间内,普通观众介入游戏中,就需要一个文化提示。

  在节目的第二现场,节目主持人陈志峰、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姜文清作为讲解嘉宾,提示猜谜的思路。而第二现场观众可以看到,选手看不到,“姜老师和蒙曼老师提示到什么程度,对每一条谜语都要反复考量,基本上看到谜底了,但我不能告诉你。观众说我知道了,场上人还答不出来,这是情感的介入。”

  知识储备多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姜文清是节目中的讲解嘉宾。但是作为灯谜的研究者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它的希望都在于下一代。从这个意义来讲,央视这次把中学生作为比赛选手,眼光还是比较长远。而另一方面,“在这次比赛中,我看出一些问题。第一场结束以后,有的朋友跟我说第一场的前五道谜题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弊端,应试教育造成孩子们的知识面太窄。前面五道题应该猜对三道,结果只有一道猜对了。”

  《中国谜语大会》播出以后,灯谜研究者也收集到了一些反馈信息。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学,有人试图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灯谜的元素,“在讲新课文之前,将课题和课文的作者编成谜语,让学生们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过去,这种效果再好,他们也只能偷偷摸摸进行。为什么?他们有两怕。一是怕校长知道了说老师不务正业,应试教育怎么能教孩子学谜语。二是怕家长知道了说老师误人子弟。”晨报记者 解辰巽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