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伊黛尔·阿德楠来中国首展
作为诗人、小说家、散文作者和艺术家,伊黛尔·阿德楠曾经游历世界。她于1925年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曾在一所由法国修女开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并在1950年去巴黎索邦大学攻读哲学。她在贝鲁特与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度过童年,之后在法国与美国学习和工作。伊黛尔·阿德楠还是引领黎巴嫩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3月15日,常青画廊为大家带来了这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中国的第一次展览。
一座常年俯瞰着旧金山港湾的塔玛佩斯山是阿德楠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她为它写书、作诗,并多次在画中描绘它,以此来表达对它的爱。对阿德楠来说,这座山涵义深刻:它代表着自然的循环,也是永恒的所在;广博的山脉是宇宙的语言,源于自然的人类能够在这座山的怀抱里体会到与宇宙的共生,由此,这座山便是人类灵魂中最深刻的宇宙属性的彰显。在她于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所出版的笔记中写道:“对自然的爱也许看似无足轻重,但没有一种爱是不具力量的。这种爱可以使你的生存意义都为之改变。它真的可以。 ”
此次展览中,阿德楠为我们展示了她最近创作的一系列小型油画作品。这些油画看似是在描绘风景,但手法却与只是简单地描绘所见物又有所不同——它们其实在试图揭示隐藏在所见物背后的那个世界。伊黛尔的绘画中从未出现过人像,因为她更偏向于在绘画中追溯生命的源头、呈现造物主的美,并传递她对它深沉的爱。她的作品用一种明确又肯定的手法创作而成,笔触中不带一丝犹豫,也不存任何杂念。她的绘画风格简洁到了严肃的地步,就像她的写作一样。
阿德楠用来描绘河流、海洋和山川的色彩并非只是简单地回应她眼中所见的自然,这些色彩是由她的观感所决定的。而观众对其作品的“阅读”并不仅限于对一系列叠加的色彩的观看,而是在于对整体画面及其精神性的欣赏。在西蒙·法塔尔为阿德楠所写的文章《超越界限——伊黛尔·阿德楠的文学与艺术》中写道:“在她作画时,她将画布像纸一样平摊在桌面上,她从不使用画笔,只用一把刮刀来创作。她用活泼与明亮的色彩慢慢地在画布上画下色块与色团。阿德楠从一开始就是个纯粹的抽象派画家——她时而将大块的色块有趣地排列于画面中,时而令其‘漂浮’在厚重的背景之上;有时她用小色块组成一条仿佛会分割画面的线,有时她又让它们零散地分布在画面的不同角落中。在这些神秘的色块中,往往总会有一个红色色块,而整个画面的构成仿佛都由它衍生而出。在它周围,整个大的画面——它的能量流、它的整体——像宇宙般出现并且运转。 ”
(刘 慧)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