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蒋晓云推新书“民国素人志” 被称“又一张爱玲”

时间:2014年03月19日 14:51 来源:江南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2009年12月,当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的编辑收到蒋晓云侄女代投的稿,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个和朱天文、朱天心、吴念真同时在197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二十出头就三获“联合报文学奖”、被夏志清称作“又一张爱玲”的女作家,已经停笔三十年了。

  但真的是她。编辑一翻开她的新作,便读得欲罢不能。蒋晓云在1980年赴美留学、结婚生子,从事的是高科技行业,在跨国大公司做到了高管职位。人们惊讶于她的跨界,她笑说自己是用写小说的逻辑写起了程序。

  退休后,她又转身跨了回来,作品质量依然上乘,那篇投稿不仅顺利发表了,且登上了那本台湾重要文学杂志的封面。

  2011年,蒋晓云先是以基于两岸议题的小说《桃花井》复出,震动台湾文坛。据朱天文说,“真是惊动了我们那个年代的读者,最激动的是张大春。”

  之后便是“民国素人志”系列的创作,蒋晓云计划写从民国元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出生、又离散到世界各地的38个女性。最近出版的《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收录了她目前完成的12个故事。

  素人,就是普通人,身边的普通人。蒋晓云1954年出生在台北。父亲“比民国大一岁”,原是湖南地方的政治人物,国共内战辗转来台,转而经商,在台北开广告公司。她不是来自军人家庭,所以是一个眷村外的外省人。没有眷村孩子的标签随身,长在经营生意的家庭,家人和文坛没有什么交集,之后在美国“小心开车,诚实纳税”,蒋晓云自称,自己也是“素人”。

  这些年王伟忠、龙应台等成长于眷村的创作者让眷村内的外省人为人所知,而在1949年后离散到眷村外的人生故事却没那么多见,但在蒋晓云眼里这些叔伯、母姐各有各的传奇。后来她移居美国,又见到更多流落他乡的素人,于是,她从这么多年听来的故事片段出发,考究年代背景,用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这些女人的故事。

  写女性遭遇和内心情感,评论家夏志清、朱西宁拿她与张爱玲作比,作家王安忆也在《百年好合》长序里提到张爱玲,但蒋晓云觉得自己和张爱玲个性、际遇不同,文字也有差异。张爱玲的笔调阴郁,有股狠劲,而乐观的蒋晓云却宽厚许多,这本书里的故事一路写下去,倒不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但总会安稳,水落石出。她也总忍不住逗读者笑,也可能是因为动因不同。蒋晓云说,她写作的动因,不是苦痛烦闷,而是同情。

  蒋晓云并不是张迷,被说像张爱玲的时候,她欣赏的其实是沈从文。不过,张爱玲看过她的小说。作为联合报文学奖的评委,夏志清把蒋晓云当年获奖的《乐山行》寄给张爱玲看,小说写的是黄昏恋的故事。

  当时蒋晓云听说此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又不是张迷”,后来别人对她说,哇,张爱玲看了你的小说,莫大殊荣。“我那时候小鬼嘛,不觉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张爱玲说她写得太“露”,“我当时还想说你写得太隐晦了吧!”后来张、夏的通信发表,她才知道,其实当时张爱玲也不是很乐意别人把自己拿来和其他作者比较。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