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第五代”30年带给中国电影三大贡献

时间:2014年04月14日 0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网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第五代”电影三十年大型研讨会今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如何评价“第五代”这一特殊群体对中国电影的贡献,直面中国电影的问题,成为学界和业界对话的焦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第五代”能够连续在影坛上活跃30年,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们1978年考入电影学院,1985年左右就开始拍片,创作大多从毕业之后两三年开始,今天的年轻人可以从“第五代”身上学到如何走入社会。

  尹鸿总结了“第五代”的三大贡献:第一是引领了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的大合唱,第二是引领中国电影走上了世界舞台,第三是引领了中国电影完成了市场化转型。

  尹鸿说,现在大家诟病的中国电影的所有问题前提都是“电影活着并且很好地活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曾经中国电影不为世界所知,中国电影已经没有市场一说,是“第五代”这一批人杀出重围,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局面,这也是这一群体能够至今活跃的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表示,自“第五代”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回望历史,用文化视角而非政治视角拍电影,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不容小觑。至今“第五代”电影人的生活积累、观察社会的方式、厚重的思想绝非后来者可以企及,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参与了78届招生、面试,他认为“第五代”有一种纯粹追求艺术的理想,这一点当今许多电影人并不具备,这种理想的缺失也造成了当今电影的浮躁。他回忆起那届学生中最大的张艺谋入学时28岁,最小的刘苗苗入学时17岁,大家都奔着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如饥似渴地学习。但今天在被绑架的票房面前,能否有电影主体的归来,能否有超越《红高粱》、《霸王别姬》的影片,还有待年轻电影人的努力。

  1978年从工厂考入电影学院的梁明说,“第五代”的成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年“文革”后他们第一批进入电影学院,此后北京电影学院一直到1985年才开始第二届招生。前后空档时间之长,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因此“第五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特殊的时代还造成学生们上学前大多有过社会磨砺,今天从小学、中学直接念到大学的年轻一代是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群体了。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自身就是“第五代”的代表。他认为“第五代”拍电影不看别人脸色,这是最大特色。现在他最担心“第五代老了,今后谁来接?现在做电影都是奔着名奔着钱奔着公司利益,但电影产业还得按产业规律办。”

  “第五代”导演的杰出代表尹力表示,今天总结“第五代”30年的创作尤其珍贵,很多人疑惑在诸多困难中,中国电影如何迅速达到了百亿,然后不过两三年就突破了两百亿大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导演的目光、电影的尊严、文化的坚守至今仍很重要。(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