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玛丽莲》剧照。 天津大剧院供图 摄
导演陆帕。 天津大剧院供图 摄
中新网天津5月6日电 (记者 张道正)记者6日从天津大剧院获悉,由波兰当代戏剧引领者、欧洲剧场奖得主克里斯提安·陆帕执导的《假面·玛丽莲》将于5月22—23日亮相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作为戏剧节的最后一部外国大戏进行展演。届时,波兰华沙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将把华丽性感的玛丽莲·梦露的内心世界层层剖开,深入探索。
陆帕的导演哲学
如果要问,二十世纪波兰最重要的戏剧导演有哪些?那么答案无疑是已经去逝的塔德兹·康托(TadeuszKantor,1915-1990)、耶日·格罗托夫斯基(JerzyGrotowski,1933-1999),以及健在的克里斯提安·陆帕(KrystianLupa,1943-)。这三位大师风格各异,康托用美术搭建他的“死亡剧场”、格罗托夫斯基着重演员的“贫穷剧场”、陆帕将时间成为剧场重要角色。如果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作品,一律形式简单、专注于思考,从某种程度来说,均相当严肃。
1943年出生的陆帕,曾经历物理、美术、电影与戏剧等不同领域的学习与训练,因其独特的作品风格而被誉为欧洲戏剧界的巨人。在陆帕的艺术生涯中,受到了两位大师的影响,一位是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另一位是俄罗斯大师级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荣格对人类共同拥有的“原形与集体无意识”的看法,深深影响了陆帕的导演哲学。“对于像我这样在基督教思想下成长的人来说,荣格对东方哲学的认识、他设计的自我与外在世界沟通的工具等,是一套全然迥异的思考方法。欧洲人应该把接触东方思想视为一种责任,否则他只会囿于自身文化的范围及错误中,亚洲人也应同样看待西方哲学。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只是表面化地在其它哲学中抽取文化或宗教元素,美其名为‘灵感’。这不过是迎接游客凝视的动作,只会带来破坏。”陆帕说。
另一位对陆帕有着极大影响的,就是俄国电影导演塔可夫斯基。这两位导演都在追求所谓的“真实”,塔可夫斯基以诗性思维和诗化语言来表达生活的真实性,而陆帕是用演员的写实性来更挖掘人物更深层的真实。对于受过电影训练的陆帕,他相当喜欢塔氏电影中“时间的塑形”,而他的戏剧特点亦是关于时间的处理,他让时间成为剧场的角色,在空间中任意延长、压缩、停顿,而时间的进退处理,是为了让出空间,表现角色的人性部分。他曾坦言:现在的剧场太注重在戏剧性,而缺少人性这部分的展现。
梦露是表演天才
“一般人把玛丽莲·梦露的真实性格与她经常演绎的角色混为一谈。她对这种对号入座感到烦厌。”陆帕说。“很少有人知道梦露是个触觉敏锐的演戏天才,她对只有身材没有脑袋的女性的演绎,是建基于她的聪慧、幽默感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她读的书和记录的笔记,你便会明白我在说什么。梦露怀着坚强的意志,力图超越本身的性格、限制和命运。在作品中,我设计了一个梦露一直追求却未能如愿的欲望──演绎陀思妥耶夫斯基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格露莘卡(Grushenka)。她不断学习有关角色的一切,寻找自己与角色等同之处,到达沉迷的程度。但无论她如何努力,始终没有机会扮演格露莘卡。梦露超脱为格露莘卡,就是《假面·玛莉莲》的主题。”
“相对于生活,剧场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看得更仔细。如果说我们尝试了解的事情是旅程的目的地,那么剧场就是我们中间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中转站。在剧场内,时间稍为停止。《假面·玛丽莲》中的人物以内省体验着生命中的寻索。梦露把自己视为实验的对象,尝试进入格露莘卡的精神层面。她分析当中神秘的细节,不理解时停下来,思考,再尝试。她所投入的是心理时间,感觉比现实时间长。人在一分钟内可以经历不知凡几小时的心理时间,我惊叹于这种能力。”
演员的自我超越
陆帕认为,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性格的欲望。性格像牢笼把我们困住,它驱使我们寻找内在潜能,去改变、完成自己。当作为导演的他把这想法介入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时,排练与演员真实的生活便再也分不开。
陆帕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假面·玛丽莲》中的演员,包括饰演梦露的桑德拉·科曾尼克(SandraKorzeniak),经历了一次进入另一性格的旅程,他们不是模仿,而是像旅客一样以自己的身体意识把“他乡”的一事一物转化为自己的感受和记忆。演员站在角色与自身之间那危险的边界上,在过程中让角色改变自己,也改变角色。超越不单单是指《假面·玛丽莲》中人物的自我追寻,超越是演员变成角色的方法。演员与角色建立联,对角色投射亲密的幻想。对我来说,角色不是对白或事件的复合体。我们不是要告诉观众“梦露们”的真实故事,而是要创作一些可以填补他们生命中“黑洞”的材料,书写他们生命中欠缺的部分。这些材料包括独白、幻想。演员根据自己的直觉,在演出中以材料填补这些‘黑洞’。直觉在演员体内潜伏已久,蠢蠢欲动,演出中一倾而泻,实现自我超越。
对于剧本存在的问题,陆帕说到:“我会构筑剧本的核心,然后随着每次彩排,逐渐加入更多的材料物。”
在《假面·玛丽莲》中,陆帕最终想要揭示的是那些在底层流动的而普通人难以看到的真实。所以他和演员针对角色,大量搜集资料,并且找寻角色和演员之间的共同情感,而演员在场上也时常需要自己面对着摄影机,像写日记般讲述自己的心情。透过回溯那永远不可能重返的现场过程,我们看到了明星如你我一般的脆弱情感以及与时代轰隆隆的无情巨响。(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