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刘心武《飘窗》被评犹如当代《清明上河图》(图)

时间:2014年05月13日 09:03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刘心武在颐和公馆留影。

  著名作家刘心武3年前在他的散文《在飘窗台上看风景》中说,书房飘窗台是他接地气的处所,并预告他的新长篇将从此地产生。近日,刘心武来到南京,他透露,新长篇就以《飘窗》为名,小说里的人物来自“飘窗”外的生活原型。写作手法上则尝试以悬疑做引领,为读者展开一幅丰富的人物画廊。作为一名建筑评论家,刘心武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南京颐和公馆等南京民国建筑。

  开始动笔想写一部魔幻小说

  庞奇站在街口,一条街抖三抖。街上不少人都知道,一年前他离开那条街的时候,撂下一句话:我不回来则罢,那一定是来杀人的……小说一开头,就给读者摊开了一个悬念,庞奇有何深仇大恨?他要杀谁?为何要杀人?一连串的疑问,令读者迫切想要从书中探个究竟。

  刘心武告诉记者,这部小说在构思时曾有两个版本,“一开始我想写一部魔幻小说。从我的飘窗台望出去,市井人情尽收眼底,犹如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让我浮想联翩。”他感慨,那五边形的飘窗仿佛有一种魔力,“我真的飘了出去,到了魔幻世界,被一长臂巨人抱住。他的肚脐巨大,能喷水。头发竖立,像火焰一样飘动。在那个魔幻世界里也有贪婪,也有暴力。”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文本。刘心武点头,“当下魔幻写法比较流行,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力,不必依赖生活积累。”

  谈到为何最终又放弃了,还是回归以往的写实主义,刘心武说,透过飘窗,他观察社会人生,脑海中有一个繁杂的“人物库”,形象都十分饱满。“我想还是真实的去表现他们,更有意义。”经过一年构思,刘心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就了这部16万字的《飘窗》。

  提醒读者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在《飘窗》中,刘心武描写了包括薛去疾在内的近30个人物,虽然只有十几万字,但以纷繁的线索和巧妙的勾联,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复杂多面。“有些人你以为很粗粝单纯,但是走近后,全然不是那回事;而有些人的善,却不经意间存在于你想象不到的角落。”刘心武描写的这些人,或许是他的朋友甚至故交,或许是他主动跟他们长时间交谈过,或许仅仅在他的飘窗台上晃动过,或许是从哪里“移接”过来,而今在他笔下,透过他们的生命轨迹,呈现出本真的面貌以及斑驳的世间风景。

  谈到小说人物薛去疾被指是自己原型,刘心武显出很高的兴趣:“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我承认他身上多多少少有我的影子。人们常常把生存分为庙堂和江湖,以为远离庙堂就能享自在江湖,其实哪有这么简单?”这种生存焦虑,在《飘窗》的文本中,随处可见。但他把大悲悯情怀隐于其中,并不轻率地为读者做任何意义的指向。刘心武表示,自己只是故事叙述者,“我试图书写当代生存形态,镜照我们这个时空的人性与尊严。”他提醒读者,书中描写的是群像,跳动很大,形形色色,“千万不要对号入座。猜一猜可以。”他补充说,为了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对人物有清晰的了解,书中还特别印制了一页人物谱。

  不是一老头写一个古典故事

  问到写实主义是否读起来枯燥,刘心武表示,“读者打开书就会发现,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大悬念。再往下看,还有一个个小悬念。我想阅读起来应该非常吸引人的。”对此,刘心武信心十足。但他也坦陈,写长篇是个体力活,随着年龄增大,是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写了这么多年小说,已成了熟练工。因此我选择‘以少胜多’。向古人学习,《红楼梦》写妙玉也就1500多字,人物就活了起来。向译本学习,海明威的写作就非常克制。”

  有评论说《飘窗》犹如当下“清明上河图”,刘心武点头之外又笑着说,“这个评论有点老气。这次不是一老头子写一个古典故事。”他称书中有很多很潮、很酷的元素。还写了三位90、80后女青年,塑造得很生动。但他强调,《飘窗》没有任何教化意图,没有主题,只是呈现本真,“小说本身不解决任何问题,更不可拿小说当生活教科书来读,我从不勉强自己在小说中完成政治家的重任。你要是问我想表达什么,我没法回答你,只能说作者提出问题和读者共同来思考。” 扬子晚报记者 蔡震 文/摄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