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美食滋味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创下1500万人次的收视纪录。
尽管是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与第一季相比,更侧重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透过美食,去描绘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欢离合。
第一集《脚步》中浙江台州三门望潮、跳跳鱼以及第三集《时节》中亮相的浙江开化青蛳,都是经由夏燕平的“引荐”进入《舌尖》总导演陈晓卿视线的。
作为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的夏燕平告诉记者,在《舌尖》中,食物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好吃”。“除了好吃以外,重要的是知道这个食材生长、采集、制作的过程——这个有‘人’参与的过程。”
为什么强调“人”?夏燕平说,“作为纪录片,首先要有故事,有故事才会吸引人。如果这个系列只关注食物好吃不好吃,和一般的节目就没有区别了。之所以关注‘人的参与’,也就是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人与生态、关注人做事的认真态度。”
夏燕平告诉记者,通过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体会到“美食是回报那些勤劳的人们的”。因此,在第一集《脚步》播出后,人们不仅记住了垂涎欲滴的三门特色小海鲜,更记住了靠海为生台州渔民杨世橹夫妇。
夏燕平坦言,之所以选中杨世橹的故事,首先是因为他的名字——世橹,一辈子以橹为生。“日出日落,潮涨潮退,杨世橹与妻子夫唱妇随、讨海为生的画面,让观众在体会获取美味的辛勤劳作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世间生计的百般滋味。”
文明的纽带不仅仅是汉字与成语,在陈晓卿看来,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样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何苏六认为,“舌尖”系列想要表达的从来不是单纯的美食,而是所有中国人在事物背后感受到的情感共鸣。
“如果说《舌尖1》是紧扣美食纪录片的类型,在讲述饮食文化的同时寄托一定人文情感的话,《舌尖2》对于情怀的表达欲望则更加突出,显示了想借人文情怀对纪录片类型化进行一次糅杂与突围的勇气。”何苏六认为,虽然这种尝试在商业上有些冒险,也招致一些非议,但其中体现的打破类型局限、追求情怀的做法值得肯定。
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夏燕平也在思考,进入“影像阅读时代”,如何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融进影像。“电视纪录片,是影像阅读时代的善本。近年,中国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纪录片有一大波优秀的作品出现。让我们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是对精神品质的培养。”文/段菁菁 谭 喆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