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大晒家底
现场:好看又好玩,老古董“活”了起来
特展馆内的“文物多宝格”、民国馆里的旗袍模特秀、广场上的非遗展演……昨天,“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南京博物院开幕,一系列好看又好玩的展览、演出和互动游戏,把这个博物馆的节日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在很多观众看来,身边的博物馆正在变得越来越“亲民”,逛博物馆成为不少市民文化休闲的新选项。
“哇噻!好震撼哦!”昨天,在特展馆3楼的中央展厅内,很多观众一进门都发出了这样的惊叹。
这里是刚刚开展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展,一进大门,眼前就出现了4座6.5米高的“多宝格”(如图 本报记者 冯芃摄),14层多宝格一共摆放了896件文物,给人的感觉彷佛是走进了一座小型文物库房。这四面“文物墙”,成了昨天南博的参观热点,观众们几乎都是拿着手机把多宝格四面拍了个遍,有个女孩还特意把脸凑到跟前,和格子里的文物来了张自拍合影。
没有展品介绍,没有玻璃遮挡,只有文物静静地摆放在那里,与观众进行着无声交流。小小一个展厅,陈列的文物多达近千件,放在过去,这个文物量足以撑起十几个展览。
艺术馆的“中国百年旗袍展”同样人山人海,展厅里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论大人小孩,人人手里都拿着一张卡片,趴在展柜上仔细观察旗袍的每一个局部特征。原来,这是南博配合旗袍展推出的一个互动游戏。观众进入展厅前可以领到一张卡片,上面印有9个图案,只要能从展厅里找到图案相对应的旗袍,就能获得一份小礼品。
除了晒文物,南博还邀请观众走进库房,参观文物的“家”。在5月17日的库房开放日活动中,100名观众代表中除了南京市民,还有慕名前来的上海、无锡、常州等地观众。
在民国馆的街道上,一场大型旗袍模特秀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原汁原味的民国街道,变成了旗袍秀的“复古T台”。一些年轻观众则把民国馆当成了拍写真的外景地,有个女孩换上了一身民国时期的学生装,男朋友则在一边举着单反相机,不停地按快门。
南博还特别为青少年举办了一场寓教于乐的趣味活动——“它从哪里来”。青少年观众先选择一件现代生活用品,比如酒杯、电灯等,然后去各个展厅寻找这些器物的“古代标本”,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
让压箱底的宝贝“晒出来、活起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人的共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表示,博物馆是保存共同记忆的场所,而对这种共同记忆的唤起与体验,是博物馆能够为公众提供的独特的文化服务。“博物馆的文物不能深藏在库房里,只有让这些古老的收藏讲述鲜活的故事,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地活起来。”
南博陈列艺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博物馆对文物的研究往往偏专业化,与普通观众的认知体验存在隔阂。“博物馆既要当好藏品的‘翻译家’,也要在展陈方式上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想方设法调动起观众的参观兴趣。既要新奇好看,还要好玩有趣。”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恰逢第24个“全国助残日”。昨天上午,设在南博艺术馆内的博爱馆正式开馆,这是国内博物馆中第一个专门为视障人士服务的展厅。针对全盲和弱视等不同视障人士的特点,博爱馆以听觉和触觉展示为主,并运用大量高科技手段为视障人士提供周到的参观体验。
博爱馆只有162平方米,但科技含量一点也不低。记者在现场看到,展馆中心区共有六个展台,上面摆放着错银铜牛灯、金兽等南博“镇院之宝”的文物复制品,视障人士可以用手触摸感受文物,还能触摸展台上的盲文点显器“阅读”文物简介,隐藏式音箱还会提供语音讲解。馆内专为弱视畏光人士设置了光照较暗的独立展区,墙面上设有画作和书法等平面展品,弱视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
博爱馆的最大亮点,是两辆国内首创的“视障全自动导览车”。导览车在车载计算机的控制下,可以沿着预埋的磁轨和控制节点自动行进,行进至展台和文物信息点时会自动停留,让乘客触摸展品并收听讲解。
“市民文化巡访·发现博物馆”启动
社区博物馆里
听老将军讲战争故事
昨天,以“发现博物馆”为主题的“南京市民文化巡访活动”正式启动。由文物爱好者和小学生组成的首批市民巡访团先后探访了丁山社区电影文化馆、颐和路将军博物馆和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
丁山社区电影文化馆是鼓楼区依托社区打造的7座微型博物馆之一。走进大门,脚下是一格格胶片组成的“星光大道”,上面是一部中国电影发展的“编年史”。电影文化馆的最大亮点是展厅中央复原的“露天放映厅”:一排排放着蒲扇的小板凳、一棵“大树”供人们乘凉避暑,一台胶片放映机正在转动……
颐和路上的全国第一家社区将军博物馆内,陈列有众多战争时期的史料和实物。95岁高龄的彭勃老将军是博物馆常客,他当年曾在八一电影厂任职,组织拍摄过《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影片,他为巡访团的成员们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峥嵘岁月。(记者 朱凯 实习生 王婧)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