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

时间:2014年05月22日 0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网杭州5月21日电(见习记者张骏)画作磅礴大气,笔墨华滋浑厚。21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书画艺术展“墨许山河”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追求笔墨解放的曾来德认为,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物化形态。

  1980年代初,曾来德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书坛评价他,不但是一位书法大家,也是一位能独辟蹊径的山水画大家。

  2005年,曾来德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曾来德书法艺术展览”和“墨乐”东西方文化高峰对话系列活动,以及随后的“墨乐”北欧四国之行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书法作品《鸥鹭》,山水画作品《天地之象》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此次,曾来德来到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举办书画展览。对此曾来德说,浙江自古为文献之邦,名人辈出,于书法方面,也是当代书学之重镇,他这次来杭州举办展览,是抱着一种向浙江同道学习求教的心态而来,而浙江深厚的地域文化也给予他深刻的启迪。

  在曾来德看来,中国本土绘画或中国画,是笔墨的艺术,笔墨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存在是无可取代的,它创造了几乎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和伟大艺术家。

  “墨并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古人说墨分五色,其实就是因为水的成分不同而可以分辨出枯湿浓淡,这样看,墨其实就是一个变数。”此外,曾来德认为,另外一个变数是毛笔,有了墨、毛笔这两个变数,再加上宣纸这个变数,就有了笔与笔、墨和墨、纸和纸之间的多重关,这些关为艺术家提供了表现自然、体察万物的宏大天地。

  与以往艺术家所谓意在笔先的整体预设不同,曾来德常常反其道而行之。他先追求偶然,在无法想象、无法规定、无法预设的过程中随机应变、随遇而安,用互动的方式使其趋于成熟、合理、合适,最后抵达的是一个未知的空间使每一幅作品都能在天然合理时真正完成,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

  据了解,此次,展览展出作品160余幅,分为“双重变奏——传统书法”、“时空裂变——现代书法”、“五色之象——绘画”、“墨境抉微——小楷”四个部分。展览将持续到6月1号。(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