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网友仿《舌尖2》解说词写“舌尖体”文字

时间:2014年05月22日 09:26 来源:太原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仿《舌尖》造文艺范儿金句

  纪录片《舌尖》解说词独特的文字表达方式,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比如很平常的晒鱼干,被表达为“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至于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则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面对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有观众直呼:“简直就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节奏!”

  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随即走红网络。“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厚重香浓的酱汁将土豆泥绵密寡淡的滋味驯化,青豆的清甜加上玉米的软糯滋润,这质朴的美味蕴藏着阿巴拉契亚山区人们对南方美食的依恋感触……”

  也有描述家常美食的:“疙瘩汤,把西红柿切碎下锅翻炒,化为浓郁鲜香的番茄汁,普通的面粉加水轻轻一搅,变成雪粒一样细腻洁白的小疙瘩,与红蕃茄、绿葱段、黄蛋花默契配合,造就了软糯鲜香的非凡味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充分补充家人所需。在工作的匆匆脚步之余,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还有追忆亲情的:“和平又瞒着志国偷偷给她妈拉去25公斤过冬大白菜。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童年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半生操持的贾家,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娘家。有酸爽香脆的腌酸菜作伴,再寡淡的冬日也不会湮灭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也成为全球和氏宗亲对于祖先的共同味觉记忆。”

  有人还借“舌尖体”普及了一把历史小知识:“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转折期。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平民的饮食习惯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网络文体一场集体狂欢

  这几年互联网上各种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舌尖体”不是第一个,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先有肉麻得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后有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表达自嘲精神的“咆哮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用故作淡定的小资情调、有批发句号之嫌的“安妮宝贝体”,将简单的事情优雅化、语言无敌冷艳的“知音体”,营造亲切愉悦氛围、超级有爱的“淘宝体”……这一场场此伏彼起的“全民造句”,通常是源于一个突发奇想的帖子、一次集体恶搞或者是一个热点事件,用几十字上百字的语段套用固定句式来调侃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呼唤社会良知的回归,嬉笑怒骂,自嘲的苦涩中又不乏机敏和乐观。

  为何看似简单、充满戏谑调侃意味的网络文体,能在当下赢得网民如此追捧?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体主要出自80后、90后之手,因此除调侃戏谑之外,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很容易引发网络群体共鸣。比如张嘴就是“亲”、充满甜腻示好味道的“淘宝体”,则反衬出商业社会之下,人们对与陌生人建立温暖可信关系的渴望……另一方面,今天的社会生活变化如此之快,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热点事件发生,面对这些事件,人们往往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出来?不如套用现成的句式,来个旧瓶装新酒。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方毅华所说,网络文体是一种“集体的狂欢”,享受一呼百应的感觉,有时候比看电视本身还快乐。

  最近,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食材、馈赠、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