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京腔韵味浓郁

时间:2014年05月30日 13: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是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作者田家青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入室弟子,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余年来王世襄夫妇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王先生的字就非常有神,但是他总说自己不是书法家,就像他说自己不是收藏家一样

  二十多年后,我们又有一次机会去看一批古代绘画。我跟王先生说:“您先别发表意见,我先说说这里哪些画儿在您眼里算是有‘景儿’的。”等我一一说完,他乐了,说:“你算摸着路数了。”

  “味儿”

  对于器物,王先生说好的东西要有“味儿”。这个“味儿”当然不是指气味。“味儿”,在汉语里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词,什么东西一旦有了“味儿”,就意味着达到相当的成就和境界了,如说一件家具“明味儿足”,是对这件家具最高的评价了。

  “神”

  书法,王先生说好的书法作品应有“神”。书法能够做到有神的太难了。应当说明:能否有“神”与书体无关,并不是说只有草书才能有“神”,任何书体的书法写好了,都能有“神”。

  王先生曾让我以录音的方式记录下他对书法的一些见解,时间长近一小时,除了论述了理论之外,他还谈到了对当今书法发展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一个人没下过苦工夫,书法不可能成事,更不可能成为书法家。他提到书法家应具备的几个客观标准:一个称得上书法家的人,应该能写好史上各体的书法,对历史上重要的名家名帖都能临摹到位,在此基础上要有所创新,要创出完全属于自家风格的字体,还有最后两点极其重要也更难:对中国书法历史有精到的研究和贡献,例如启功先生解读了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书法家必须有深厚的古文和文学功底,有吟诗赋词的工夫,诗、词、对联、序文、跋文都能自己撰写,不能像现在有的“书法家”,只会抄写古人的东西。

  在王先生的这个要求标准基础上,我自己则感悟到,还应再加两条:任何“家”都不能是自封的,应是经过历史考研,由后人冠之的封号。其次,书法家不应是专业写字的,书法的工夫在书法之外。不信,你看看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都不以写字为生。

  王先生的字就非常有神,但是他总说自己不是书法家,就像他说自己不是收藏家一样。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若按照他对书法家的客观标准,他认为自己没花那么多工夫,二是他对现今是个写字儿的就爱自冠以“书法家”称号这种做法很厌恶。其实,当今的各种“家”都一样,称得上是一个“家”贬值了的时代。俗了,不愿意与其为伍。另外,他对当今习书法不练楷书、不下工夫的做法很看不上,其实,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个好的基础,我曾用近十年的时间习楷书,后来,有次他来我家看我临写的帖,幽默地说:“嘿,欧(欧阳询)味还挺足的,还算不错!再练练你就能不算书法家了。”让人忍俊不禁。前些年北京一著名画店的经理,说有很多人喜欢王先生的书法,让我问问王先生能不能给他们写点字幅挂在店里出售。我将此意愿转达给王先生。他一听就乐了,带着一种特殊的幽默和风趣的神情说:“还是让‘书法家们’去写吧!”

  能做到有“景儿”、有“味儿”、有“神”的艺术品,不论类型,不论新旧,能存世到现在的,比例相当少。玩艺术品的人经过时间的沉淀,慢慢了解深入,最后能看出有“景儿”、有“味儿”、有“神”,实际上是判定艺术品好坏与否的最核心本质。能到如此鉴赏境界,自然是要见过相当多的珍品。

  如今拍卖会很多。每到拍卖季节,不少收藏家都能收到很多本图录。每年一个拍卖季能有几千上万件拍品,一大摞几十本图录,看都看不过来,怎么从这么多的拍品中“刨出”东西,还不耽误太多时间,是一个难题。王先生看图录的方式挺有意思。二十多年前,王先生就能接到海外如佳士得、索斯比等拍卖公司寄来的图录。不像大多数人一页一页细看,王先生看图录就像魔术师洗扑克牌一样,从图录第一页起“唰、唰、唰”地直捋,快进到最后一页,反复两三遍,看一本图录加起来大概也用不了五分钟,中间突然看到中意的便“啪”地一下按住,一定是一件不错的好东西,其速度就是如此之快!好东西绝对跑不了,也用不着为破烂浪费时间,足以说明前文所写“一眼明”的鉴赏力之高、之神。

  最后——但绝不是最不重要:从为纪念王先生而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起,也不知为什么,写着写着越来越产生一种责任感,想借这个机会,说说对当今全民参与古玩收藏和热衷“淘宝”的一些看法。我的观点与当今的主流思想,尤其和电视台主办的各种鉴赏节目推崇的观点相悖,似很不合时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憋着没说。用不着给人们“讲课”,是王先生早就告诉我的。本不应多说,这次就算破个例吧。

  首先应该说明,真正的古玩和古代艺术精品,从属性上讲就不是包括我在内的老百姓所能玩儿的东西。在中国,确实有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是从“文革”后退还抄家物资到八十年代前期,在那段时间里,国宝当破烂儿,老百姓可以参与收藏,且收益颇丰。收藏有机缘,如今,这好事早就没有了。古代艺术品向来是追着金钱跑的,其属性不归咱老百姓。从九十年代以后,我只购藏过一件样式雷的御船烫样,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在当今古玩行中不被认知,所以不贵,除此之外,我没有买过其他任何一件。不仅是我,王世襄先生也是如此,虽然他从九十年代后也一直收藏艺术品,但他已不再收藏古代的艺术品,而是现代人制作的家具、竹刻等。

  (连载十四)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