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当天,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媒体从业者周言文赶往七里河区,参加“文物保护修复开放日”活动。“我对文物保护特感兴趣,以前大学放假都会去博物馆。”为让社会公众了解文物保护修复知识,甘肃省文物局在“文化遗产日”当日邀请公众免费参与体验文物保护修复全过程。
一把锈迹斑斑的汉代剪刀,脱去黄褐色的锈迹,显出了原来光亮的色泽,花纹清晰可见;年代久远的壁画,恢复了明艳的色泽,参观者得以窥见旧时的风姿绰约;碎落成片的马家窑彩陶,经过拼接,成为线条流畅的整体……在“文物保护讲座”里,通过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建全的讲解演示,周言文看到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
“文物修复修旧如旧,体现真实性应是首要原则。”“随着考古的深入、科技的发展以及材料的进步,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数据、更好的方法、更理想的材料来对文物进行更科学的修复……”张建全一一介绍了文物保护资质的获得、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等相关知识,观众们听得聚精会神,还抛出了不少问题:“陕西文物对外交流很丰富,甘肃的文物对外交流是不是很少?”“博物馆文物保护有没有针对个人藏品的?”“我家住庆阳,在野外可以看到墓葬群,国家怎样保护这些野外墓葬群?”在回答观众提问的同时,张建全还介绍了当前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现状。
随后,大家来到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在陶器修复室,破碎的陶罐放在操作台上,工作人员正对其进行加固拼对,一旁的箱子里,更多待处理的陶罐静静地躺着,暗淡的色泽像是被风化的历史。在青铜器修复室,工作人员介绍,青铜器要做分析检测和病害记录,之后经脱盐、清洗等工艺流程,不仅修复前后要拍照,最后还要做成修复报告并建档。在书画修复室,见工作人员在用水洗画,周言文好奇地问:“这样不会损伤到画作吗?”工作人员回答了大家的疑惑:皂角水刷洗画面,不会对画作造成损害。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说,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使广大公众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参与者。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是政府与学者的事,和世界上一些文化遗产保护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文化遗产意识还比较淡薄。记者在甘肃省文物局网站上看到,原本活动计划遴选50人参加。最终,活动当日只有21人参加。
甘肃省内绵延6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在甘肃提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战略之后,甘肃已在相关文物保护项目中融入展示利用的内容,以便让文物向更多人敞开胸怀。本报记者 银 燕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