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龚琳娜忆与丈夫相识:音乐拉近彼此的心灵

时间:2014年06月17日 08:5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很多人都因《忐忑》、《金箍棒》等歌曲熟知龚琳娜,但对老锣的名字却有些陌生——实际上老锣才是这些歌曲之“父” ,他也是龚琳娜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老锣,本名Robert Zol - litsch,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有人叫他罗伯特,也有人中西合璧地叫他罗先生。 “听上去怪怪的。 ”不姓罗的老锣笑着说。于是去“罗”取“锣” 。一来,锣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二来龚的拼音“gong”在英语中意思是锣,于是一个“锣”字,便让他与妻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6月8日,德国作曲家老锣携自己的原创作品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演“水样年华——老锣·民乐作品音乐会” 。龚琳娜担任整场音乐会的主持人,并参与了音乐会中的作品演出。日前,借着音乐会的机会,记者采访了这对结婚十年、志同道合的情深伉俪。谈及自己认识的最好的中国歌唱家,老锣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的妻子。 ”谈起十周年如何庆祝,龚琳娜和老锣异口同声,“这场音乐会就是我们送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

  相识:音乐做媒,一拍即合

  最初的相遇,他们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台上的老锣弹奏着一把巴伐利亚琴,这是来自老锣家乡德国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龚琳娜则一直坐在台下静静地聆听。那是2002年初春,老锣与他的“高山流水”乐队来到北京的一个小剧场演出,当时正在迷惘期的龚琳娜正四处吸取养分,碰巧赶来看了这场演出,这对音乐伉俪就在音乐的陪伴下,这样不期而遇了。

  “第一次见面认识了以后,他只知道我们是搞音乐的,而我并不知道他要做中国音乐,或者他是作曲家,我们就留下了电话,他只是说我们约好一起玩一下音乐。 ”龚琳娜说,很快他们俩就约好第二次见面。这次,老锣还是弹着他的巴伐利亚琴,龚琳娜就站在旁边,和着琴声开始即兴演唱,三个多小时俩人没有说话,一直在弹琴唱歌。 “一个房间,只有我们两个人,没有观众,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不再为观众去表演。更多的是听他的琴声,因为过去我们在舞台上唱歌,都是伴奏带,所以我是按照死节奏走的,而他弹琴的时候,他的和声会变化,他的节奏会变化,我要跟着他的琴声走。 ”谈起那一次的交流,龚琳娜说,他们完全陶醉在音乐里,一唱一和间,他们的心扉敞开了,灵感被激发,音乐拉近了他们彼此的心灵。

  遇到老锣之前的龚琳娜,很“正常” ——条件好、成名早、科班出身、成长顺利。这个贵阳丫头从小胆儿大,人来疯,不怯场,张嘴就唱,台上比台下唱得好。她5岁登台独唱, 7岁考入少年宫艺术团, 12岁去过法国演出。在贵阳那个西部城市,龚琳娜绝对算是很小就见过大世面的了。而龚琳娜遇到老锣的时候,也正巧是她在音乐上最迷茫的那一个阶段。“我当时特别不自信——我是汉族,是学院派,我的根在哪里?我不想唱歌只是职业,不想千人一面。我希望我的歌是有创新力的,有震撼力的。唱不痛不痒的歌,我会不快乐。 ”龚琳娜表示,虽然她的邀约不断,四处演出,却一直苦于找不到自己的声音。“比如说我在电视上,听别人唱歌的时候,我觉得和我自己的声音没有什么区别,我经常都分不清楚,这是我唱的还是别人唱的。 ”这时的龚琳娜渴望创新,找到自己音乐正确的路子;而老锣也正好特别想来中国,因为对中国民族音乐充满兴趣。“我觉得我们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碰到了,一拍即合。 ”龚琳娜这样描述着她和老锣的相遇,而作为外国人的老锣似乎更加熟知中国人的习惯表达,他笑嘻嘻地用他还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记者说:“这就是缘分,典型的缘分。 ”

  相知:风格不止一种,寻找“最中国的声音”

  这十来年里,龚琳娜的人生被两件事清晰地隔开。第一件事是2002年遇到老锣。另一件事是2010年《忐忑》在网上意外走红。这首爆红的“神曲”让更多人知道了龚琳娜。去年年初,在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的晚会上,龚琳娜连续拿出了《法海你不懂爱》 《金箍棒》和《爱上大笨蛋》三首新作,“神曲天后”的地位得以巩固。这一次,他们迎来的批评比赞美多得多,很多人抨击龚琳娜哗众取宠,老锣写的歌词也成为讨伐对象。

  爆红之后,他俩也一度迷茫过,但如今对于“娱乐性” 、“俗与雅”已看开。老锣说:“我们不依赖现在的知名度,我们知道没有这些我们也会很幸福。 ”“所以我们不害怕这些东西会消失。 ”龚琳娜补充道。

  其实,在他们眼里,音乐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表达,绝非剑走偏锋只为哗众取宠,音乐的风格从来也都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一直在尝试做各种好的音乐,而不会纠结于雅俗之辨。从最初的《忐忑》到后来的《法海你不懂爱》 《金箍棒》 《爱上大笨蛋》再到《小河淌水》 《一场戏》等等,龚锣的作品不只是狂放的《忐忑》 ,在他们演出的节目单上,也可以看到民歌、佛教歌曲,还有大量的古诗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李白的《静夜思》、屈原的《山鬼》 、欧阳修的《庭院深深》 ……特别是在这次“水样年华——老锣·民乐作品音乐会”上,既有和《忐忑》一样气场、风格的中西乐

  器合奏作品《火浴》 ,也有极富中国古典韵味和民族风情的《青竹》 《洞天》和《绿色的风》 ,更有龚琳娜带领声灵唱团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唱出的《冬去春来》 ,和声、复调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每个声部都极富个性,并保持原生态的美感。“我觉得艺术一定要有变化,我们不会一直只做一种风格,那会很无聊,我们一直在创新,在不变的文化根中寻找变化。 ”龚琳娜说,她仅仅希望他们的音乐能够扎到人的骨头里、人的心里,给人带来一种动力和精神。

  所谓不变的文化之根,在龚锣二人看来,就是寻找“最中国的声音” ,这也是他们一直以来所坚守的音乐梦想。“中国的流行音乐,我要打一个问号。我们说英国流行音乐、非洲流行音乐、南美洲流行音乐、土耳其流行音乐,我一听就知道是哪里的音乐。中国的流行音乐,如果把歌词删掉,我根本听不出这些音乐到底是不是中国的。 ”老锣颇为感慨地说,今天的中国音乐家对自己的音乐不够自信,只愿意写西方音乐,却毫不了解中国音乐。在中国国内西方古典音乐甚至比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要高得高,学院派大多做的是西方艺术音乐,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多少关系。在他的眼里,中国民乐的地位理应高于西方音乐。他甚至公开批评高晓松说汉族不擅长音乐的观点。

  在龚琳娜的微博里,她一直在教网友唱歌、分享经验与思考,而且还真不时有网友来讨教。不仅如此,她还时常在演出中教观众唱歌。到德国参加TFF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她在自己的专场上教老外们发出“中国的声音” :老旦、青衣、花脸……最后还教大家唱了一曲苗族的飞歌。去贵州、海口演出,她带着观众唱劳动号子,跺得地板直颤……从声灵唱团到大白嗓合唱团,龚琳娜一直致力于发起“声音行动” ,龚琳娜一直在寻找、发现并传播“最中国的声音” , 7月13日,她将在北京市中山音乐堂教大家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希望我们中国人不要丢掉自己文化的声音,最真实的声音,我要教大家先唱民歌,学会如何发声,找回自己的真声和自信心。 ”龚琳娜掷地有声地说。

  相伴:“我们既是好搭档,也是好伴侣。 ”

  龚琳娜和老锣因音乐结缘,音乐之外,他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老锣既是龚琳娜的老公、孩子的爸爸、厨师,又是龚琳娜的作曲家、乐手、录音师及海报、唱片、服装的设计师。“我是一个特别不爱逛街的人,老锣喜欢逛街,他把逛街当放松。他经常自己一个人去逛街,给我买很多衣服,并且从头到脚都合适,他买的比我自己买的好。 ”

  在龚琳娜眼中,老锣一直都是他们家智商最高的成员。因此,她会让他掌控很多重要事件的决定权。例如,外出旅游计划、孩子的教育和父母养老问题。相比之下,龚琳娜自认是情商最高的成员,所以她就去负责处理一些邻里关系、朋友聚会等事情。

  采访过程中可以看出,性格爽朗的龚琳娜是个很健谈的人,相比之下,站在一旁的老锣虽然有些寡言,但言语中透露着智慧与幽默。“我跟中国音乐就是有缘分,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中国的音乐,更重要的是因为我的好奇心。 ”

  工作中的龚锣二人,和其他工作岗位的同事搭档一样,总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当然,也会有分歧的时候。龚琳娜笑着说:“可能有人很难理解,夫妻之间如何能在刻板的工作和丰富的生活中转化角色,其实不难,工作就应该有工作的状态,并不因为我是妻子就会迁就我一些,我很尊重他的创作,有时老锣写了新歌让我唱,嫌我唱得不好,还会把我说哭。但这就是工作,等我哭完了还得擦干眼泪照他说的继续唱。 ”

  “我们既是好搭档,也是好伴侣。 ”在龚琳娜简单的话语中,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有人说他们“把民歌的野性带入了时代的叫喊” ,也有人说他们是“魔音穿脑”的“音乐奇葩” 。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的歌,没关系,龚锣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最终面对了所有的法海,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

  (记者 王新荣)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