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的长安大戏院、5月5日的北大百年讲堂、6月18日的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三场《梁祝》让“张火丁是这个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京剧演员”一说实至名归。但戏迷的山呼海啸,舆论的铺天盖地没有让这出戏的出品方中国戏曲学院乱花迷眼,昨天,学院在一片掌声中冷静下来,各相关院系系主任齐聚一堂,为这出正行走在通往“院戏”道路的作品把脉会诊,而张火丁本人也在现场专注聆听每一个意见,哪怕观点犀利,甚至“不讲情面”。
梁山伯的死太过草率
祝英台的“背身戏”有待挖掘
导演系主任冉常建表示:“《梁祝》在剧本改编、戏剧节奏、人物情感的体验上都有提升空间。比如《楼台会》一段,因为节奏和情感色彩的单一,容易造成观众的不满足。英台应在压抑中吐露实情,山伯也经历了从喜到悲的情感过山车,现在的处理显然太过简单。而梁山伯的死也太过草率,大段的铺陈过后节奏本需要缓下来,缺少了梁山伯的一段内心抒发。”而表演系主任王绍军也认同此观点:“《梁祝》的成功是张火丁个人的成功,并非整出戏已经尽善尽美,剧中仍存在乏善可陈之处。比如正在承受巨大心理压抑的英台,听说山伯来了之后的一段‘背身戏’,还有待挖掘。当年周信芳为演好‘背身戏’,甚至去看好莱坞电影。之后山伯和英台的戏,其实与《雷雨》中周萍和繁漪的对话颇为近似,在压抑内心、不能酣畅言说时,就要用到所谓‘高声低语’的技巧。”
突出了祝英台
梁山伯魅力不够戏份不足
此外,王绍军还对剧中一边倒的戏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能因为这出戏是火丁的主场,就忽略山伯。虽然我看到很多戏迷对山伯的饰演者贾劲松的评价是,含蓄有分寸,不抢戏,这当然是他艺德的体现,但其实两个人的对手戏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而非水落石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马连良先生专找好角配戏。而在《梁祝》中,梁山伯不光是憨厚,还有洒脱、文采飞扬的一面,但现在给人的感觉是梁山伯本身不够有魅力。”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张尧称:“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书馆一场戏对于梁山伯自身形象的塑造不够有竞争力,按现在的话说,一旦碰到个高富帅,祝英台变心也顺理成章。”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更是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山伯戏份不足带来的缺憾:“梁、祝为什么要好,是因为有共同的审美情趣,但前情不够,就会给人后情难续之感。”
唱词不是京剧范儿
也不属古典文学范畴
而对于剧中结合了传统戏与现代元素的舞台,舞美系主任曹林则认为:“舞台上的门帘等装饰,要么就回到纯手绣,华丽得让人震惊,要么就把LED做到极致,现在是两边不靠。”他同时认为:“《梁祝》不应视作纯创作,我们应思考其对教学的影响是什么,是否可以据此改善教学体系。以往国戏同中戏、上戏相比,教学风格不够突出,《梁祝》或许可以带动国戏风格的建立。”而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深感国戏缺席中国京剧节、昆剧节甚至中国艺术节太久了,“这说明国戏在新剧目的锻造上已现危机,这十几年,除了《杜十娘》外,国戏已经到了没有戏而羞于参赛的地步,更不要说出现当年《白蛇传》那样的‘校戏’。《梁祝》虽然具备这样的基础,但剧中唱词还存在较大问题,既不是京剧的范儿,也不太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不够通顺,也不够雅洁,词句的锻造上还需斟酌。”
文/本报记者 郭佳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