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1岁。从现在算起的话,做这件事情有30年了。”6月28日,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的文化名人李宗汉如约与记者见面。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瘦削的脸孔、略显低矮的个头,看上去,这就是一位平凡的农村老人,但他口中的“这件事情”,又表明他的不平凡。
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上堡历史和上堡文化——“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绝非易事。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记者问。
“做别的事情我一无所长,但我一直对文字和文化感兴趣,我就想如果能把家乡的历史文化整理成材料,让后辈看看,不是很好么?”这位一口客家口音的退休中学语文教师,说起话来谦虚又平静。
利用工作的休息时间整理材料;跑遍全乡各村寨甚至到交界的湖南省走访农户;为翻看乡亲们的族谱软磨硬泡;初稿送审时意外丢失,而后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以方便保存;走家串户的所有调查费用自己承担……说起做“这件事情”的过程,李宗汉依然平静地将其中的辛苦一笔带过。
20多年,李宗汉整理出约100万字的手稿。2009年,经过编审的40多万字的《上堡乡志》出版。这本记录了明朝正德年间以来上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文献,使上堡的历史文化得以重现和延续。
“那您现在还在继续做文化保护的工作吗?”记者问。
“主要是整理记录我们这儿的山歌,以后还想记录好我们客家方言。现在跟着我的有十个民间山歌手,我准备组织个民间演出队,传播客家文化。初定的节目内容我自己做好了五个,演员也谈好了两个,都是免费的。希望以后能有正式演出,哪怕只是在我们上堡乡给来看梯田的游客演演也行啊。”
李宗汉坚持带我们去看看当地亟须保护的遗址。破败的墙砖,满地的青苔,飞来飞去的和更多倒挂在房梁上的蝙蝠,都在诉说着这座上堡整训时的水北大军营、曾经的李家祠堂已多年无人来访也无人看管。“隔壁现在是危房不能进了,这里如果再不保护以后就会不存在,我希望你们多呼吁呼吁,保护好这些遗址文化。”
和李宗汉告别时,正赶上暴雨来袭。他固执地出门为我们送行,看着站在车窗外不停向我们挥手告别的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不舍、感动和一些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我不知道李宗汉在此后为文化存根建档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多少困难,不知道他能为后辈留下多少文化,不知道他辛苦记录的文化是否会被年轻一代接受。但我知道,在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的角落,有许许多多李宗汉们在为流失的文化奔走疾呼、默默付出,正是他们,守住了乡土文化的根。(本报记者 陈晨)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