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才看到茅威涛的新版《梁祝》,依然觉得惊艳,同时又有些愤懑,为近些年戏曲创作的停滞不前感到担忧。
从1949年前的袁雪芬、范瑞娟版,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范瑞娟、傅全香版,越剧《梁祝》早已成为经典,全国多个越剧团也都排演过《梁祝》。看以往版本的《梁祝》,到了“楼台会”,就有点坐不住了。并不是后面的戏不精彩,而是已经脑补了很多悲伤,就像《水浒传》不爱看招安之后的故事,《红楼梦》也不爱看后四十回,感觉硬要把构建起来的美好一点一点地撕扯掉。
新版《梁祝》从“草桥结拜”就开始步入惊艳,我也预感到最后一场“化蝶”的收尾会与之呼应,让两人的“死”变成另外一种“生”。总体来说,整部戏新颖、传神。从传统中找到的现代感,使得这个古老故事让人有耐心看下去了。此中的新意是对戏曲传统的一种回望,形式上往前走却不莽撞、不迷茫。“思祝下山”在表演形式上有拓宽,吸取了川剧的帮腔,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创作者应有的一种态度。
全剧在情感传递和氛围塑造上,有悲而不伤的感觉。最后两场戏,以往的处理常常撕心裂肺,誓要把观众喊哭为止。新版的处理简洁感人,不是生硬地强加给观众难过——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没有脱下婚服,穿上丧服,痛哭梁山伯,而是披着婚服,心怀向往地与梁兄相聚。这种反向处理的方式更高级,让破灭的美好重生,观众的心理也得到慰藉。最后两把富有象征意味的折扇升起,对化蝶而飞进行了意象化的处理。
《梁祝》的故事除了美妙的爱情,还带有对封建婚姻的谴责,新版《梁祝》在这方面的处理较为弱化。剧中有句唱词是“无情的手将那收回的彩鹞折翅膀”,如果改成“无形的手”或许更好一些。一字之差,更耐人寻味。(田超)
□微评
@史可:真快啊,越剧“小百花”三十年了!欣赏了茅威涛《梁祝》,一直感动着,你说我俩十几年没见了,是不是?我俩1993年文化部春晚一别已有20年了,你说你老了,不是,你如今炉火纯青正当年!我感动于你的坚守,我似乎知道了我该如何向前。我为你喝彩!
@曾湉:“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灵,云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永远的《梁祝》。
@刀丛中的小诗:小时看《梁祝》,以为是悲剧,后来我爸说,真爱上一个人,乐意被她骗,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果佳佳:有一种爱,叫向死而生。看越剧《梁祝》的时候旁边一位老者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不知是触动了她心中什么伤心往事……要说“梁祝”也算是高中同学吧,发生在那个时候的爱情的确会很至死不渝。看完后我说要是在古代我也愿做祝英台这种女纸,儿子说,幸亏现在不是古代。
@菁瓜:茅版融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看上去是一个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选择,但实际上整部剧中最触动人心的段落全都是由这个曲子完成的。而这个曲子和传统的唱段并没有很好地融合,所以就会出现情绪上搓板一样的不平顺。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