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余华《活着》被网站归为都市言情栏目

时间:2014年07月08日 09:01 来源:长江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近日,华语文学网在沪上线,作家们就“传统文学的网络化生存”展开探讨,余华的开场白“我与网络发生的都是失败的经验”引起一片笑声。

  余华回忆,几年前他曾把自己的长篇小说《活着》、《兄弟》授权给中国移动数字阅读,“一年下来结算版权分成几千块,没人看。我去手机上看了看,发现作品被分在‘都市言情’栏目下,《兄弟》还勉强是个小城镇的故事,《活着》就差太远了。但浏览所有栏目后才发现,归到这个栏目下已经最沾边了。归根结底,网站上没有适合我这样作者的栏目。”

  余华的经历在作家中不是个例,“触网”较多的陈村认为,华语文学网的上线对于当下文学网站是种补充,“商业网站要卖钱,按字数算,又臭又长就成了最受欢迎的。谈论网络文学‘注水’,这是原因之一。诗歌、散文、杂文这样的体裁很难在网上看到。有这样一个网站,让传统作家的优秀作品集体上网,是好事。”

  “《繁花》算不算网络文学?”青年评论家黄平抛出这个有趣问题。从发表平台来看,起初在弄堂网连载的《繁花》自然是网络文学,但它又与网络文学以类型文学、通俗文学为主流的特征不同。金宇澄总结,他写《繁花》的过程是传统作家写作草稿状态的公开化,是一种有热度的写作,“每天有人评论就让写作者形成‘为读者上菜’的心理。”金宇澄认为,当下写作正处于一种江海交汇口,“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分野并非固定化的,会合流、会交融。”余华也同意,互动的写作过程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帮助,传统作家可以借鉴,“网络文学的概念会模糊,未来可能是印刷文学和数字文学的区分,作家的作品会同时有纸质和数字两个版本。”(施晨露)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