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一面旗被包围在辽阔的空间。
我觉得风从四方吹来,我必须忍耐,
下面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依然轻轻关闭,烟囱里还没有声音;
窗子都还没颤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
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
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
这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歌《预感》。关于许鞍华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片,片名《她认出了风暴》来自诗句中,高度暗合了萧红的命运。这位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在文字之中尽数人间世事的美好、疾苦、丑陋、挣扎以及不堪;文字之外,在她自诩为的黄金时代里,几经沉浮,用一生迎接风暴,成就一段传奇。
近日,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来汉在武汉大学展映。全片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了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
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光影中,似乎已经分不清楚,哪位是我们熟悉的汤唯,哪位是我们陌生的萧红。
纪录片监制金慧妍说,历史不能还原,那纪录片还原的是什么?纪录片是一个入口,激发对那段历史那些人物和文学的兴趣,通过纪录片启发人们的思考。
萧红,终其一生书写故乡,却又终其一生远离故乡。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到武汉,再到香港……这是一段漂泊无依的人生轨迹。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说:“萧红是单纯的女子,对自己的人生有美好的向往,但是其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理想与结果总是充满冲突,她在不断成长中探索人生,人生就充满了风暴,包括爱情、疾病、生活……”
许鞍华在开篇就点明,这是关于“一群精气十足的青年,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
为何如今有那么多人迷恋那个时代的那群人?在樊星看来,一是萧红“才如江海命如丝”,她的不幸打动了读者;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萧红热的延续;不仅如此,情感纠葛、命运挫折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电影还原了这些,产生共鸣,于是撩动了人心。记者任宝华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