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的不如意,让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他的足迹,大多在今河南省境内,至今河南已查明的孔子遗迹有89处。
那么,孔子“临危不惧”到底是在新乡长垣县还是商丘睢县?孔子“厄而作《春秋》”,他遭受的“厄”发生在周口淮阳县还是驻马店上蔡县?
周游列国
政策失败,孔子从鲁国出走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位居大司寇。当时“三桓”家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权,孔子建议鲁定公对此做出行动。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孔姓委员会副秘书长孔建国说,周朝分封诸侯后,为了防止他们日后造反,出台了一项政策: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孔子联手鲁定公,准备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扒掉了城墙18尺以上的部分。刚开始,鲁国大臣纷纷表示“拆得好”,但后来齐国军队打来,鲁定公为难了:如果继续扒墙,齐军就可能攻入首都,自己王位不保。
这项政策最终失败,孔子与“三桓”家族也结了仇。一气之下的孔子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鲁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在这些国家之间,孔子来回折返,颠沛流离,讲述着他的治国之道。对此,他收获的有重视、有轻蔑、有冷落、有热忱,无论是哪种待遇,孔子都没有退缩。
临危不惧
路过匡城,被当地百姓围困
刚开始,孔子准备带弟子到陈国“找工作”,途中路过匡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孔姓委员会的孔德秋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路过匡城时,被当地百姓当做坏人,团团围住。
一行人都被吓坏了,但孔子很淡定,先弹了一段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死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现在我身上。上天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路对老师的表现大为崇拜,孔子说出了“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句名言,这就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
那么,匡城到底在河南哪个地方?史学界一说是新乡长垣县城西南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一说是商丘睢县匡城乡匡城村。而且这两个说法都能拿出“证据”。
匡人知道围的是孔子后,很懊悔。等孔子从陈国回来时,匡人追到开封杞县境内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
孔子受厄
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作《春秋》
孔子在河南发生的另一件事,就是“厄于陈蔡之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孔德秋介绍,当时,孔子受楚昭王邀请要去楚国,陈、蔡国两国合谋,将孔子等人扣留了。陈国都城在今周口淮阳县一带,蔡国都城在今驻马店上蔡县一带。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
淮阳县当地传说,孔子受困后无粮充饥,只能到湖边找吃的,湖里长着一种蒲,根茎可以吃,孔子师徒便连吃了7天蒲根,虽然饿得面黄肌瘦,但最终活了下来。有当地人称,孔子吃的这种蒲根,现在叫“圣人菜”,凉拌或红烧,味道都不错,曾是县城各餐馆的一道特色菜。
位于淮阳县城西南隅龙湖中的弦歌台景区,据说就是孔子受困之处。不过,孔德秋说,也有人考证称,孔子受困之处应该在上蔡县蔡沟乡的厄台。
圣人足迹
芒砀山上有个村庄,名为“夫子崖”
孔德秋说,孔子周游列国,足迹大多在今河南省境内。孔子游宋时,在芒砀山的一处崖洞避雨,崖前的村子名为“夫子崖”。这是全国唯一以“夫子”命名的地方。崖下有夫子像,崖上有晒书台,崖前有夫子庙。
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程子良说,经众位学者、专家的努力,目前在河南境内已经发现89处孔圣遗迹,河南17个地市都有孔子的遗迹。
当时,河南省孔子学会计划将这些遗迹连起来,形成一幅“孔圣足迹图”,向世人完整展现孔夫子当年周游列国时的路线及情景,并力争形成一个旅游项目。
孔德秋说,孔子在河南的所遭和所遇对他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准备以这为课题,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
记者 邢军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