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靖远舰妈祖神龛流落日史料馆 介绍牌写错沉没时间

时间:2014年08月06日 07:38 来源:法制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靖远舰妈祖神龛流落日史料馆 介绍牌写错沉没时间

  ▲日本福冈元寇史料馆,游客正欣赏“靖远”号上的妈祖神龛 摄/法制晚报记者 吴海浪

  法制晚报讯(甲午遗证报道组 蒋伊晋 蒲晓旭) ·引言·

  两甲子匆匆过去,历史并未走远,当年日军的“战利品”在日本并不难觅。面对这些“甲午遗证”,中国人当如何反思?日本人又当反思什么?

  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并不是简单地反思战争胜败,而是为了超越历史、超越战争,是中国人、日本人乃至相邻国家的相处与未来。

  在日本福冈县东公园的元寇史料馆,藏有一座120年前北洋海军“靖远”舰的妈祖神龛。

  1895年的元宵节,威海卫刘公岛,暂为旗舰的“靖远”号被日军击中。第二天,海军提督丁汝昌为“以免资敌”下令将其炸沉。

  2014年6月27日,当法晚甲午遗证报道组记者见到这座神龛时,却意外地发现,其标识牌竟将“靖远”舰沉没时间提前了7年。而这一错,就是30余年。

  专家认为,虽然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带的人出海时祈求平安的一种手段,但在战争中是无法拯救北洋海军的。中国要想打赢战争还是要靠军队自身强大的实力。

  日本探访 参观人少 需提前预约才开门

  元寇史料馆位于福冈市区的东公园内,因此并不难找。进入东公园,首先进入记者视野的是一座高23米的铜像。公园小卖部的售货员说,这是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日莲上人,元寇史料馆就是为纪念他而建。

  原来,日莲宗先于1904年建成了铜像,后来决定配合铜像建立一座博物馆。最初他们是想建一座和本宗历史相关的博物馆,谁知展品不够。日莲上人生活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与中国的元朝是同一时期,而福冈正好是日元战争的战场之一。日莲宗的信徒便将元朝军队留下的武器等捐了出来,建起这座元寇史料馆。

  因为担心可能遇到周末闭馆,记者决定赶在6月27日,也就是星期五前去参观。谁知,还是遭遇铁将军把门,整个公园空旷得只剩小卖部售货员及觅食的鸽子。售货员解释,平日里前来参观的人委实太少,该馆就决定采取预约制,也就是每当有人打电话表示想参观时,才会开门。

  当记者表达完参观意愿后,售货员帮记者联系了博物馆管理方——日莲上人铜像护持教会。大约10分钟后,一名自称是管理方职员的身穿灰色T恤的男子,急匆匆地从公园大门处跑来。

  他介绍自己叫饭野达观,随后的交谈印证了售货员的话——前来元寇史料馆参观的人极少。“周一到周五基本没人来,只有周末才偶尔会有一两拨人预约参观。”饭野进一步介绍说,主要是日本佛教的信徒,也来过一些学生,还有一位对妈祖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大学教授。

  这不禁令记者的心“咯噔”了一下——“靖远”舰的妈祖神龛在一个世纪后的异国他乡仍有忠实的粉丝……

  妈祖展位 周围放置刀枪炮弹

  元寇史料馆是一座两层的小楼,一楼租给人做商铺,展区布置在二楼。

  热情的饭野带记者来到二楼后介绍,展区分前后两部分。前厅主要是日莲宗史、日莲上人铜像史、武器的历史等;后厅则主要展示日元战争中元军的武器。

  记者所要找寻的“靖远”舰妈祖神龛就在“武器的历史”展区中。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从右至左依次排列着明治初期、西南战争、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武器。奇怪的是,其余几场战争的铭牌前展出的都是刀枪炮弹等,日清战争铭牌前放置的却是这座妈祖神龛。

  饭野猜测,博物馆最初主要陈列的是日元战争时期的一些武器,可后来又发生了日俄战争等。“可能是为了让整个战争史更完整,才把日清战争军舰上的妈祖神龛也放到了这里。”他说。

  “这些展品都是当时的信徒捐赠过来的,而博物馆建于甲午战争后,或许这座妈祖神龛就是那个时候捐过来的。”对于妈祖神龛的来历,饭野只知道这些,“这个博物馆就是日莲宗自己的博物馆,里面的东西就像是家里祖传的东西一样,一直放在这里,现在完全没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也没有资料记载”。

  其实,1897年,即“靖远”号自沉的第三年,日本人就进行过打捞拆解。目前所知的是,铁锚被运回并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半个世纪后的1947年,铁锚终于回国。可妈祖神龛为何出现在此处,至今仍是个谜。

  据该馆编写的《元寇物语》一书介绍,“清国妈祖神位”是日清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沉没舰船“靖远”号上的物品,高94.5厘米、长45厘米、宽22厘米。

  记者看到,该神龛是木制品,神龛内中央的牌位上刻着“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上圣母”的字样。据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这是乾隆皇帝给妈祖的封号。神龛原本为左右对称结构,两边各有一根长方体支柱,可惜的是如今仅左边部分留存,右边的那根不知去哪儿了,使得神位现在看起来有点儿不协调。

  它的前方还摆着一块铭牌,标题为“中国·妈祖神”。上面说这是日清战争1888年威海卫之战时被击沉的清国“靖远”号遗物。

  铭牌还介绍了“妈祖”的起源,说是大明天子将为祈祷船只往来安泰而坠海的少女视为观音化身,并赐其“天妃老妈”的谥号。通常供奉在庙的道观中,或以这种形式安置在船内,是唐船必备之物。

  记者了解到,此处的“唐船”并非指中国唐朝时的船只,而是日本对于中国对日贸易所用的帆船的统称,主要是指1633年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后,参与到与日贸易的中国帆船。

  也正是因为唐船多将长崎作为贸易港,所以铭牌还强调,现如今长崎市的华人寺庙——崇福寺里还有妈祖神位。铭牌还介绍,元寇史料馆展示着的重要古代妈祖,在中国台湾引起诸多关注。

  只是,内容丰富的铭牌存在一个极其明显的错误——“靖远”号战斗沉没的威海卫之战发生在1895年,而非1888年。

  对于记者的疑问,饭野迅速地拿其手机上网查证,然后非常尴尬地表示:“是我们搞错了,这个时间完全不对。您是第一个向我们提出此问题的游客。”

  据饭野介绍,博物馆于1982年遭遇了一场大火,重建后,陈设一直没变过。也就是说,这块铭牌至少错了30年。

  山东探访 显应宫内 北洋船模早已消失

  对北洋海军稍微有点了解的人或许会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都在向西方看齐,海军制服、作战方法、每舰必备的洋教头等等,可为何北洋海军里速度最快的“靖远”舰上会出现一座神龛?

  对于非生长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国人而言,理解这种怪现状得从妈祖传说的起源及象征意义说起。

  在中国语境下,妈祖是著名海神,就像西方的海神波塞冬一样。她以救济海上旅人而闻名,深受中国沿海船民的信仰与祭祀。

  据陈悦在7月7日《威海晚报》所著文章《北洋海军的妈祖崇拜》一文,不仅是“靖远”号,整个北洋海军舰船上普遍供奉妈祖牌位,甚至官方规定每逢农历十五以及妈祖诞辰,军舰上都要悬挂专门设计制定的绣着“天上圣母”字样的天后旗。除此之外,威海卫以西的长山列岛中的庙岛上建有中国北方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显应宫”,北洋海军各舰船的模型被摆在神像面前,祈求受到庇护。

  7月初,“甲午遗证”报道组记者赴显应宫,试图寻找妈祖庙中的北洋海军诸舰船以及北洋海军妈祖崇拜的原因。

  从山东蓬莱县坐船至长岛中转,大约再乘船半小时,即是庙岛。庙岛古称沙门岛,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船民为求海神保佑,在沙门岛凤凰山前修建了“娘娘庙”,庙岛之名由此得来。

  登上庙岛,出码头不远便是显应宫。拾级而上,显应宫大殿内,一尊金色妈祖像居中坐在神龛龙墩之上。穿行至后殿,还供奉着一尊宣和年间的铜铸镀金妈祖像。殿外两侧房内,存有各式碑、匾200多块和历代船模300多艘。

  可是,在120年风吹雨打、时光摧残之下,北洋海军诸舰船的模型早就不见了踪影。

  庙岛传说 妈祖救难 获崇祯皇帝赐匾额

  妈祖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显应宫主持何方燮说,妈祖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一户林姓渔民家。由于出生时没有哭喊,因此得名林默。小时候,林默与小伙伴经常一起玩耍。谁知有一天,井里突然钻出来一个人,吓得小伙伴四散奔逃,只剩下林默。这人送了些蕴含道法的书给林默,令她不仅能治病,还可预知吉凶祸福。

  湄洲岛与大陆之间有不少礁石,过往船只时常陷于倾覆的危险之中。每当此时,林默就有感应,立马赶去在大海中投草化木,帮助船只渡过危险。28岁羽化升仙后,林默被传身着霞衣飞翔于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遂被尊称为妈祖。

  那么,南方的妈祖又是如何来到庙岛的呢?据何方燮介绍,早在唐朝,庙岛上就有一座小寺庙。元朝定都北京后,南方船只前往京城,时常要在庙岛避风,有人就将妈祖像供在了庙岛上的寺庙里。

  伴随着郑和下西洋和中国海运的发达,庙上的香火也逐渐兴盛。到明朝崇祯元年,山东左都督杨国栋奉旨对妈祖庙进行大规模扩建,还获崇祯皇帝御赐的匾额“显应宫”。至此,妈祖庙的声名与规模达到了鼎盛。

  “在庙岛这一带,妈祖经常显灵,渔民在大雾大浪找不到方向时,心中默念妈祖,就能看见天上有块红光,跟着红光走,就能化险为夷。”何方燮颇为虔诚地说。

  可惜,“靖远”号还是沉没了。

  “靖远”一生

  黄海显威 组织舰队“转败为功”

  时隔百年之后,再回顾“靖远”号在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中的英勇表现,更加令人唏嘘叹惋。

  “靖远”巡洋舰与舍身撞日舰的“致远”舰系姊妹舰,排量均为2300吨,都是英国船厂制造,且同于1887年加入北洋舰队。它们的速度一样,18.5节(约为34公里/小时),虽然在黄海海战中比日舰“吉野”号(23节)、“秋津洲”号(19节)、“千代田”号(19节)慢,但已经比包括“定远”舰、“镇远”舰(均为14节左右)在内的其他所有北洋军舰要快。

  在讲究“一寸快一寸强”的黄海海战中,从已故甲午研究史专家戚其章的研究中看,“靖远”号发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性作用。

  当姊妹舰“致远”战沉、“济远”逃走、“经远”沉没的危急关头,“靖远”与“来远”又被“吉野”、“秋津洲”、“高千穗”、“浪速”四舰围攻。二舰临时组成姊妹舰,相互扶持,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直到均多次中弹重伤又发生大火后,才西撤到大鹿岛浅滩。依靠地利,二舰边继续炮击边修补灭火,最终得以保全。

  等到“定远”、“镇远”被日本5舰围攻,情况异常险恶的时候,“靖远”、“来远”修竣归队。“靖远”在帮带大副刘冠雄的建议下代替旗舰升起收队旗帜,组织“来远”、“平远”、“广丙”以及鱼雷艇聚拢归队,最终“转败为功”。

  威海卫自沉 北洋海军成为历史

  威海卫之战中,在“镇远”受伤、“定远”中鱼雷后的一段时间,“靖远”曾作为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旗舰使用。只可惜,1895年2月9日,中国农历上的元宵节,日军占领的中国鹿角嘴炮台向“靖远”开了数炮,其中一发正好击中。“靖远”进水下沉,但是舰上官兵十分迅速地关闭了水密门,以至于舰内仍然保留有足够的浮力,使得舰体始终半浮在波涛上。

  一天之后,也就是2月10日,眼看着保船无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命“广丙”号用鱼雷将半沉半浮的“靖远”炸沉,“以免资敌”。1天后,也就是2月11日晚上,丁汝昌吞鸦片自杀。北洋海军从此成为历史。

  战败殇思

  海军虽败 却给中国打开一扇窗

  “现在来看‘靖远’舰及整个北洋海军,他们就像是一支殉国的海军先驱。”陈悦表示,北洋海军虽然败了,但它给中国的近代化打开了一扇窗口,在当年,清政府没有去接触近代化的东西,唯独北洋海军接触到了近代化的世界,这是它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地方。

  此外,北洋海军也为中国留下了一批接受了近代化、接受了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化人才。虽然甲午战争之后很多海军官兵都没有继续留在海军任职,但是他们散落到中国近代化的各个领域里面,包括大学校长、机器局总办、翻译官等。

  陈悦表示,从整个社会层面的意义上讲,它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近代化的人才。

  海军自强 远比信妈祖更为重要

  甲午战争与近代海军史专家许华认为,中国福建等沿海地带的人常年出海,妈祖是他们的家人用来祈求他们平安的一种自我精神安慰的手段,表达的是一种善良的愿望。

  妈祖出现在当时北洋海军的军舰上也可以理解,毕竟北洋海军是在封建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支近代化海军。那个时候在军舰上放置妈祖神位,可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士兵精神上的激励,但是这完全不能当做是一种军事手段,和军事作战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战争中妈祖是无法拯救北洋海军的。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尤其是遇到日本这样凶残强暴的对手,想靠妈祖的保佑获得胜利,最多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许华说。

  许华强调,在今天的人民海军军舰上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物品,要想打赢一场高科技的战争还是要靠军队自身实力的强大,必须要立足于踏踏实实的训练和军队士兵优秀的作战能力。

  文/甲午遗证报道组 蒋伊晋 蒲晓旭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