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有关申遗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备受各界关注。20日,中国文化部举行了首次季度例行发布会,聚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热门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比如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昆曲、皮影戏等。
近期,福建“张三丰太极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社会热议。陈式太极拳传承人质疑,无法断定张三丰是否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把太极拳和其捆绑申遗不妥。也有分析指出,暂且不管其中的争议,这一事件能引发民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难能可贵。因为与古代遗迹、珍贵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以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受到外界的关注,保护难度也更大。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胜德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不断探索有效保护的办法,争取在保护和传承等重难点环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创新手段之一,就包括对非遗进行合理的生产性保护。
“对非遗产品的创作生产,我们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二是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研发出新的材质和技术,提升品质,遗产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示出来,遗产也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我们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和企业建立非遗保护生产技术的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我们希望和期待提高非遗产品的创作设计水平。注重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把传统因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现代品牌,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许多产生于农耕时期的非遗项目的生态和整体环境正在消失,而如何守护原址和传统也引发外界担忧。有专家建议,地方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给非遗预留位置和空间,就是一种可行方式。据马胜德介绍,有关方面也正在探索,使群体类表演艺术或民俗活动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延续。
“强调非遗环境和生态的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技、艺、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因素共同依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像意大利等一些国家很早就提出,在保护遗产的时候,必须同时保护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必须强调整体的保护。我们不赞成在古镇古村落改造的过程中把原住民赶走的做法;把传统村落、老街、老宅变成没有原居民居住的空心遗址。我们将从非遗的角度加强对非遗传统街区和村落的保护。”
目前,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包括调查制度;(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传承人认定制度和“文化遗产日”等方式和途径正在完善。据了解,截至2013年,中国已公布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而第四批298项名录正在向社会公示。(记者 林维)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