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回事?这是演出,知道吗?”“大导”林兆华一边拍桌子,一边斥责工作人员“太业余了!”
这戏剧性的一幕,不是发生在排练中,而是在话剧《人民公敌》首演现场。
27日晚,由林兆华导演,王学兵、高亚麟领衔主演的话剧《人民公敌》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开场后不久,现场灯光设备却突然发生故障——大幕拉开,灯光却没有点亮。在现场的“大导”下令拉上大幕,站在观众席后的工作台旁,对工作人员“发飙”。
相对于“愤怒的大导”,现场观众在等待中的表现非常平静。对临时上台救场的高亚麟,观众也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善意,不管是“唱首歌”的调侃,还是鼓励的掌声,都表现出了对这场话剧足够的耐心和期待。
约10分钟后,灯光打亮,大幕再度拉开,演出继续。
五幕话剧《人民公敌》是“现代戏剧之父”、挪威戏剧巨匠易卜生的最后一部社会问题剧。自1882年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员们用不同的语言,演绎着这样一个故事——挪威小城浴场被污染,斯多克芒大夫想说出这一真相,不料被众人排挤,而最反对他的是自己的市长哥哥。在市民大会上,斯多克芒被大家视为“人民公敌”!退让还是死扛,他给出这样的决断:“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
据出品方介绍,导演林兆华酝酿这出戏多年。自6月底召开《人民公敌》文学讨论大咖会,到拍摄宣传片、召开新闻发布会,建组并排练、合成……这部话剧孕育了足有四个月。在这期间,王学兵(扮演斯多克芒大夫)、高亚麟(扮演市长哥哥)及年轻演员们推掉了影视剧档期,泡在剧组排练,终于迎来了首轮公演。
是什么让阔别话剧舞台17年的王学兵选择回到舞台?林兆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是演员“心中有对戏剧舞台的热爱”。首演中,王学兵的表演依然可圈可点,成功塑造了一个坚持真相、情绪激昂却又势单力薄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一出场只穿好一只袖子看似玩世不恭的模样,到被他本想去保护的小镇居民撕破裤子;从想让“愚蠢的当权者”尝尝“笔尖扎到身上”的感觉,到被曾经最为信任的“伙伴”扼住了手腕,最终被视为“人民公敌”,剧中斯多克芒表演的亮点颇多。
而斯多克芒在广场上的爆发性演讲,一度让记者看到林兆华的影子。林兆华为什么选择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做剧本,除了当下没有他瞧得上的新剧本外,这个虚构的、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故事,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林兆华认为,《人民公敌》是“当代的,中国的,也是自己的。”因为全剧涉及正义、良知、孤独、力量乃至环保议题,在当下依然鲜活无比。
在表演中,王学兵、高亚麟带领年轻演员表现出足够的张力和诚意,但首演依然出了一些“状况”:不知是否受开场时演出事故的影响,“斯多克芒”多次错词;道具“台灯”在该亮时却没有亮,逼着主演即兴“圆场”;现场的音效也没有调控好,坐在后排的观众偶尔会听不清几位演员说的台词是什么;临近结束,还出现背景音乐抢播的现象……
“王学兵要说两个多小时的台词,偶尔出现错误可以原谅。但是台上的年轻演员略显稚嫩,我觉得,这戏还得再磨一磨。”观众李先生说,“希望他们在后续演出中表现得更好。”
演出结束后,《人民公敌》的总制作人张丽峰为出现演出事故登台致歉并做出承诺:观众只要凭当晚票根可在随后的三场演出中再免费观看一场,如果出现票房紧张的情况,剧组一定加场。为的就是让所有观众看上“完美版的《人民公敌》”。据悉,目前调换戏票的票款已近二十万元。
本就赔钱的戏剧,估计这一次又很可能重蹈覆辙。但记者认为,剧组如果真的想用最大的“诚意”去回报有最大“善意”的观众,相比加场,也许大家更期待看到真正完美版的《人民公敌》。也许“磨一磨”之后,这部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不多见的老故事,可以刺中更多的痛点。
“心怀真理的人若只能单枪匹马行走在他认为正确的路上,孤独是必然的代价。”记者此前采访林兆华时写过的一句话,被用作该剧的宣传词。孤独的斯多克芒选择坚持,因为他相信“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年逾古稀的林兆华同样选择坚持,因为他觉得不要归咎为客观条件,“想凭着良心做点事,那就做下去,(做还是不做)主要看自己”。
那么,我们不妨也坚持下,再等一等。 (记者高洁 李响)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