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南国牡丹”闽西汉剧进校园 培养观众传承地域文化

时间:2014年11月20日 12: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南国牡丹”闽西汉剧进校园培养观众传承地域文化

  图为闽西汉剧进校园演出现场。 张金川 摄

“南国牡丹”闽西汉剧进校园 培养观众传承地域文化

  图为学生与闽西汉剧团演员合影。 张金川 摄

  中新网龙岩11月20日电 (钟旖 陈水珍)“这是我第一次看闽西汉剧,没想到龙岩本土还有这么美的文化。”刚下课路过同心圆广场的福建龙岩学院学生翁明灯被舞台上的表演吸引,站在边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19日下午,“闽西汉剧进校园”巡回演出活动第十场走进了龙岩学院。据悉,该活动由龙岩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龙岩市教育局主办,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承办,将持续一个月时间。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素有“南国牡丹”的美誉,流行于以福建龙岩为中心的闽西各县、市以及闽中、闽南部分县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9位中国戏剧学院附属中学汉剧中专班的毕业生着统一服装,在演出现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四年前结伴前往北京学习,现学成归来,成了真正的“汉剧传承人”,最大的不过18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

  一个小时的演出,折子戏《乌龙院》、戏曲舞蹈《扇韵》、老旦组合唱《西厢记》以及基本功展示等一系列节目轮番上阵。

  “太震撼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想我在他们这个年纪还光顾着玩了。”来自山西的大三学生杨晓艳是第一次观看闽西汉剧表演,演员们精湛的唱、念、做、打功底让在座师生们连连叫好。

  除了惊艳之外,汉剧还带给杨晓艳一份久违的感动,“小时候每周末,我们家人都围在电视前看晋剧,现在独在异乡,让我想起旧时光。”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翁春老师是汉剧的‘忠实粉丝’。“文化现象和优秀剧种的直观感受远比书本重要,学生们看完表演都说从闽西汉剧中看到了生活魅力,这就是将舞台中的美延伸到了生活当中。”翁春说,“了解需要过程,兴趣培养起来,闽西汉剧才能在年轻人中更好的传承下去。”

  龙岩学院团委办公室副主任郭晓云是本次活动龙岩学院站的负责人。“地方高校就是要挖掘地域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郭晓云表示,闽西汉剧进校园的方式能够让在校学生们开拓眼界、培养兴趣,是校方乐意促成的事。

  据介绍,这是闽西汉剧第一次大规模地在学校进行宣传、普及活动。演出过程中还加入观众互动交流元素,普及闽西汉剧传统文化知识,寓教于乐。

  自2010年“客家之歌”大型综艺晚会在台湾首办以来,每届晚会都有闽西汉剧表演,来自家乡的声音成为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今年9月闽西汉剧还参加了“第二届澳门·福建艺术节”,得到热烈反响。

  闽西汉剧传播的声音越来越远,离不开每一代传承人的坚持。

  2014年5月14日,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一系列创新、传承活动让这朵一度势弱的“南国牡丹”重放光彩。

  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副主任黄蕊是致力于传承发展闽西汉剧的“老前辈”。“观众会老化,年轻的越来越少,演员和观众的断层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令黄蕊感到欣慰的是,闽西汉剧近年来在传播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据介绍,本次巡演活动就是继“文化惠民·周周有戏”公益演出将市民观众“请进来”后,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向市民推广、宣传闽西汉剧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举措。(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