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内,投钱功德箱
“功德”落入上市公司小金库
70个“功德箱”遍布寺院,超过七成竟和僧众无关
当你在一些寺庙场所向功德箱内投钱的时候,你知道这些钱最后都去哪儿了吗?你是否能接受,很多“功德箱”,其实是旅游景区甚至上市公司攫取利润的工具?真相到底如何,记者带你一起去探个究竟。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千年古刹潭柘寺,如今是国家4A级景区。进入寺内数十个殿,“功德箱”随处可见。记者注意到,这些刷着红漆的功德箱分两种,一种正面写着“功德箱”,一种正面写着“广种福田”,后者较旧。
记者按照潭柘寺常规游览线路一路数下来,当天开放的景区内各殿竟一共有70个功德箱,其中写着“功德箱”的箱子53个。
景区包围寺院、借助宗教敛财的“功德箱经济”,在国内很多地方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譬如不少媒体曾报道,陕西某知名寺庙景区疯狂敛财,甚至给每一个功德箱都安排了创收指标。
根据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2010年发出的一份上市公司公告《潭柘寺景区创5A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中显示,该景区的三大优势之一就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并称“游客对宗教仪式、场所、设施和宗教建筑中所渲染神秘气氛的猎奇心理,也会促使他们把对旅游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兴趣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其劣势:“潭柘寺单纯借古刹知名度吸引祈福市场,缺乏创新造成大量的市场分流”。
在上述报告里,潭柘寺创5A景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1853.44万元,其中7880万元拟通过向中国华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筹集,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也就是说,有近4000万元的资金,需要另谋财路。
戒台寺内一名售卖纪念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自筹解决”,“还得靠这些(功德箱、香烛灯及纪念品等),大家的施舍,善男信女捐钱”。
北京市佛教协会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景区开发部门违规设立功德箱,之所以难以管理,主要是“几乎没有成本,我们前脚去取缔,第二天就能死灰复燃”。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