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96亿 国产片抗衡好莱坞

时间:2015年01月04日 08:41 来源: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青年报记者元旦期间走访了徐汇、浦东的几家影城,几部热门大片基本都是提前好几个小时售罄,偶尔有座位也都只剩第1、2排最边上的一两个。这已成中国电影节日市场的常态,也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元旦发布的数据吻合:这份通报,对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做了全方位总结——296.39亿的票房、8.3亿的观影人次、66部电影票房破亿,都体现了中国电影令世界震惊的发展速度。不过,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也有包括官方和业界各专家的提醒声:别被热钱砸晕了,电影还是内容为王!

  票房和观影人次同步高速增长

  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涉及票房的包括了如下几个: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66部,其中国产影片36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8.3亿,同比增长34.52%。

  青年报记者也请专家解读了这份数据,专家得出的结论是:保持了这两年的增速,略有加快,市场已被带热;如果真正好口碑的片子能再多点,未来在观影人次上面将会再有增长,也能带动大盘继续走高,“而且电影票房的大盘,不同于股市的大盘,不会轻易就暴跌,因为观影习惯一旦形成,看电影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必然能让票房持续在高位运行”。

  业内自己统计的数据,跟电影局的数据也高度吻合。在这份数据中,2014年共上映电影323部,而2012年是310部,2013年293部;观影人次8.33亿,比去年增长35.9%,而2012年是4.62亿,2013年是6.13亿;总票房296亿,而2012年是165亿,2013年是217.6亿。

  这份数据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简单粗暴”的发展,观影人次和总票房,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几乎完成了翻番!事实上,电影局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不断缩小与北美市场的差距。据统计,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仅为100亿元,增长到200亿元用了3年,仅仅用了1年,又增加到了目前的近300亿。而目前美国电影总票房是100亿美元出头,折算成人民币是600多亿。

  在中国电影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全球电影界的目光。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多德对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速度感到惊讶,他将中国国产电影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努力向世界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努力树立自己的品牌”,以及青年导演的涌现。

  国产片渐可抗衡好莱坞

  在这份数据中,还有一个数据令国人自豪,那就是“在进口大片特别是好莱坞强大的压力面前,国产电影压产量、提质量,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不断丰富类型品种,受到了市场和观众欢迎,以超过54%的份额赢得了市场主体地位,涌现出《智取威虎山》《归来》《亲爱的》等一批优秀影片。同时,一批青年电影导演的作品也引起社会广泛瞩目。”

  在近300亿的票房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而在66部破亿电影中,有36部是国产的。记者同时还统计了2014年的票房前十名,其中,国产片和好莱坞片各5部,冠军是好莱坞片《变形金刚4》19.8亿,国产片11.7亿的《心花路放》和10.4亿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是亚军和季军。这三部片子也是2014年度票房“10亿俱乐部”的成员,但没到10亿的,票房也都很“可怕”,即使是排名第10的《后会无期》,票房也达到了6.30亿——要进前十,门槛是逐年提高!

  另外,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在前十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是清一色的英雄片,而国产片类型则比较丰富,包括2部喜剧、1部魔幻剧、1部亲子剧、1部青春文艺剧。这些丰富的类型,表明了中国电影更注意研究档期,在春节档、贺岁档、国庆档、暑期档,都非常有针对性。

  电影局为票房发文清障

  中国电影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还有一大原因就是,在二、三线甚至更小的城市,银幕数量不断增长。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影院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银幕。目前全国银幕总数已达2.36万块。

  业内资深专家高军曾告诉青年报记者,虽然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银幕数量已经基本饱和,但二、三线城市的高速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方向,提高这些城市的观影人次,是电影业未来需要注意的地方。

  增加供应的同时,官方也在加速提高标准、加强行业监督。日前电影局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放映质量的通知》。电影局市场处副处长刘豫霞透露,之所以紧急出台这一通知,是因为近期电影局收到了不少观众投诉,主要是针对银幕亮度以及声音力度不够的,非常影响观影效果。据了解,这是一些影院为了节约成本和延长放映设备使用寿命而故意为之,电影局也透露他们已经派出了工作人员到各地电影院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会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有影院经理透露,现在很多片子都采用3D,设备商都在更新升级,提高亮度,如果亮度不够,3D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如果有影院偷工减料,必然导致片方、观众以及大环境受损。《智取威虎山》的发行方就透露,电影上映前,徐克导演有专门的技术团队,到各地做点映和见面会的影院去测试,达标了才肯做观影要求。

  电影局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清障”行为,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观察]

  别太迷信大片,中小成本也能出高收益

  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中国电影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和质量、增强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是2015年乃至今后中国电影面临的首要任务。这话也是有所指,在众多大片创下骄人成绩的时候,也有不少的“炮灰片”继续在影院“一日游”、“梦游”,更有不少的大片,超级大投资亏得找不到回家路。

  就拿下半年来说,国庆档的超级大片《黄金时代》、贺岁档的《太平轮(上)》都是高开低走,前者投资近亿,票房一半投资都没到,更别提分成;而后者投资号称4亿,票房还不到2亿,即使还有下集来抢票房,但上集的口碑不好,必然会影响下集,最终估计也不会乐观。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些中小投资的电影,在票房上高歌猛进。投资小至几千万的《分手大师》票房近5亿,它竟然是在别的片子都是在避《变形金刚4》的时候,逆流而上,选择和对手同一天上映的;投资4000万的《匆匆那年》近6亿的票房,也让人瞠目结舌,要知道,它提档到了12月5日上映,也就是贺岁档刚刚开始的时候,竞争对手是“一群”大片!类似的例子,还有《微爱》。

  《匆匆那年》的导演张一白说:“导演的命运真的很惨,一部成功不意味着下一步必然在这个基础上更成功”,所以,他按照自己的风格“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把电影当成了精准营销的试验场,而不少成名导演遭遇滑铁卢,则完全是不管市场,只按照自己的脾气和喜好来——仔细问问,吴宇森会知道现在的观影人群中,90后已经占据了52%、80后都只占据40%吗?所以,史诗大片拼不过《小时代》、《后会无期》,并不令人意外。此前拍了《孔雀》等艺术片的顾长卫,能拍出完全用年轻人语言和视角讲故事的“贱贱的”《微爱》,让人也感叹不已。

  所以,别太迷信大片,只要讲好故事,了解市场,中小成本也能拿到高收益。正如现在每个导演,都知道网络营销好,因为有50%的观众会先看看电影资讯网站,但又有几个导演知道,其实,比这更狠更一刀致命的,是朋友圈里的一句“不好看”?据调查,70%的人看电影,会参考朋友意见,所以,讲好故事,给个好口碑,才能有大成就!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