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建辉
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激励了几代青年,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但与正在播出的同名电视剧一样,它的命运坎坷。
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厚夫花10年写作、于去年12月出版了《路遥传》,为此访问了多位当年经手过《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刊物编辑。昨日,厚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平凡的世界》曾遭两次退稿,很长时间被评论界否定;直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征服3亿听众,一些评论家们才重新反思自己的判断。
遭作家出版社退稿/不“新”就一无是处
上世纪80年代分管西北五省稿件的《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2007年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发表文章《记得当年毁路遥》。
文中介绍,1986年初夏,路遥刚创作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周昌义到陕西组稿,拿着路遥的手稿回到招待所,趴在床上兴致勃勃地拜读。
读着读着,他兴致没了。周昌义感觉慢、啰嗦,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周昌义当时的想法是,中国人“饥饿”了多少年,读小说都是如饥似渴,不仅要读情感,还要读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那时候的文学,肩负着思想启蒙、文化复兴的任务,不满足读者标新立异的渴求,就一无是处。
此前几年,路遥在《当代》发表过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在困难的日子里》,当时自信满满的路遥,觉得《当代》一定能赏识这部作品。
结果是,周昌义以《当代》积稿太多为由退稿。
很多年后,周昌义在去外地出差的路上带了《平凡的世界》,重读之时突然发现,跟当年的感觉不一样了。“身为编辑,退掉了茅盾文学奖,退掉了传世经典,怎么说,也是错误。我个人不可能超越时代,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周昌义之后,作家出版社一位编辑来陕西看稿。看了1/3,就直接把稿子退给路遥,说这部作品不适应时代潮流,属于老一套“恋土派”。
第一部发表后再度遇冷/评论界尖刻批评否定
不久,陕西文学界人士向广州《花城》杂志社推荐《平凡的世界》。很快,《花城》时任副主编谢望新乘飞机来西安看稿。
经过几天阅读,谢望新认为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准备刊用。路遥紧张而脆弱的神经放松下来,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1986年11月由《花城》第6期全文刊发。当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第一部的第一版。
1987年1月,《花城》和《小说评论》编辑部在京共同主办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会,路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尖刻批评和否定。
厚夫说,路遥在构思与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已经铺天盖地,滚滚而来。许多作家强调创作的潜意识性、非理性,强调表现人的情欲、原始性。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年被众多编辑与文学评论家视为“过于陈旧”,一般的文学刊物和出版社都对新潮流作品趋之若鹜。
面对现代主义潮流,路遥坚持说:“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读者看的。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1987年7月,路遥给谢望新写了一封信,捎去《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手稿,希望在《花城》杂志发表。但《花城》内部意见分歧,发表受阻。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没有在国内任何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三部也只是在较为边缘的《黄河》杂志上刊发。
广播带来3亿听众/从此长销不衰
是广播改变了这部小说的命运。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编辑叶咏梅力荐,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长达小半年的播出。作品一下子征服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共鸣。小说的广播听众达3亿之多,听众来信居上个世纪80年代同类节目之最。
产生这样大的社会反响后,一些评论家们重新反思自己的判断。1991年,路遥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年11月,路遥病入膏肓,离开人世,时年42岁。
“可以这样说,是亿万读者把路遥推到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上的。”
厚夫说,《平凡的世界》“出生”坎坷,然而一旦“出来”后,就再也挡不住了。《平凡的世界》自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一直是畅销书和长销书,不仅受历届大学生追捧,还被国家教育部门定为中学生语文必读的课外读物。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