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舒应福正在伏案写作。 李胜成 摄
图为舒应福近五年来的手稿。 李胜成 摄
图为舒应福出版书影。 李胜成 摄
中新网重庆4月23日电 (李胜成 蒋青琳)“我手写我心,或许这是我坚持手写创作的原因。”重庆酉阳县57岁的乡土作家舒应福从事文学创作30年,小说手稿达600余万字,他用文字记录着家乡的变化。
23日,中新网记者赶赴酉阳县县城见到了中等个头,瘦削、精神的舒应福。见到记者来,他笑着拿出刚完稿的《盛世孤独》展示。舒应福告诉记者,《盛世孤独》是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复杂心理——既支持儿女们外出务工改变生活状况,但又忍不住对子女的思念。
谈起文学创作,舒应福认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最大。“父亲是石匠,像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般吝啬,舍不得花钱买雨具、进饭馆、坐车,但对于买书却‘大方’得出奇,每次到书店都会买回一些新书。”受父亲的影响,舒应福小时候便酷爱读书。
1978年,舒应福作为最后一批推荐生,被推荐到原酉师校读书。在学校的作文竞赛中总是名列前茅,文章多在该校创办的内部刊物《晨曦》上发表,这更是让他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原酉师校毕业后,舒应福被调到酉阳县苍岭镇初级中学,除了给学生们上课,还自己攻读函授大专,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仍坚持一日写一篇文章。
上世纪90年代初,舒应福被调到酉阳报社。当网络时代来临,笔与纸也在远离主流的书写方式,但舒应福并没有用电脑进行写作。“并不是说纸笔就比键盘更具独特效能,只是因为我尚未形成用键盘“敲打”作品的书写习惯。”舒应福告诉记者,现在看看自己的手稿,它记录下了自己全部写作过程,是一种有趣的原生态的呈现。留下手稿,就留下了很多记忆。
从2001年开始,舒应福出版了《乡情依依》、《回望故园》、《春梦》三部散文集,内容多是乡间的铁匠、石匠等普通人,用他们来反映农村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发展成果。而后发行的散文《武陵山的汉子》荣获重庆文学奖。“没有走过大千世界,凭想象创作,难以有血有肉。创作中,写的始终是家乡武陵山区这块热土。”舒应福说。
30多年来,曾与舒应福一起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大多已停笔,而他认为,“世俗”是最大的干扰,只有不求名利,才能坚持下去。
如今,作为重庆作家协会会员的舒应福即将出版小说《盛世孤独》,在这部小说的后记里,曾写道:“生我的是这片土地,养我的是这片土地,我唯以文字来感恩。我不活在孤独的记忆里,乡村的山、水、人、事,日日夜夜陪伴着我。”
“如果可以,我愿意一直创作到终老,用文字去记录自己家乡的变化。”舒应福说。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