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趺
莲花座
南京文物部门表示,三部门已派人在现场巡查,龟趺、古井、须弥座将会原址保护
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安德门附近的华严寺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原殿址废墟中散落十数件柱础、石碑等无人管问,请南京文广新局、雨花台区文化局前往查看收集。”继前日在明代名将顾兴祖墓附近发现新的神道石刻之后,@城市记录者方青松再次在微博上发帖求助。江南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华严寺村因居住着大量外地人,如今正面临着城市转型升级带来的拆迁。如何保护好有1500年多年历史的华严寺遗址,成为亟待政府重视的问题。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文 秦怀珠 摄
记者探访
南京曾“出了南门——尽是寺”
华严寺村被拆得七零八落,龟趺等“幸存”
老南京有个歇后语:“出了南门——尽是事(寺)”。这里的“南门”就是指现在的中华门。据粗略统计,古寺有名可考者,仅雨花台周围经安德门、龙泉寺到牛首山一带,大大小小就有70余座。这些鳞次栉比的古代南郊寺庙群,成为南京地区佛教文化鼎盛景象的见证。华严寺就是其中一座。
因为微博粉丝量众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南京城市记录者方青松消息灵通,俨然成了驻守南京各大工地的文保志愿者。只要工地里有“宝贝”,他就立马向文保部门汇报。普通人看不上的“残砖”、“石碑”等,却是他心中的宝贝疙瘩。
接到方青松反映的情况后,记者赶至安德门地铁站附近。寻访华严寺村,还真不容易。凤台南路西侧的一条小路上全是摊贩,问了当地人,一直走到尽头,才找到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华严寺村。
一位尚未搬走的村民告诉记者,拆迁破坏还是有的,“一些有历史的好东西就被人收走了。而龟趺(fū)、莲花座、古井、石碑等文物,因为被砌在水泥地里,或实在是太重,搬不走。”
顺着他的指引,记者在华严寺18号院门前找到了他所说的龟趺。龟趺因为后半截被砌进了墙内,所以得以“幸存”。整座龟趺除自然风化外,并无明显破坏,保存比较完整。龟趺背部有一道规整的凹槽,应该是原本安放石碑的位置;如今却“驮”着纸盒子、瓶瓶罐罐等垃圾。龟趺旁不远有一眼古井,该村名说,“这里的井水特别清澈甘甜,甚至被不少村民当成生活用水来源。”
在18号院内,还有一个同样保存完整的石质须弥莲花座,其四周雕刻的莲花非常精美。而在残砖瓦砾之中,记者还发现了几块石碑,以及散落的柱础等。
政府回应
危旧房城中村改造项目,所以拆迁
龟趺、古井、须弥座将原址保护
文物之所以成了房子的一部分,是缘于前期这里的文物保护不力。方青松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废墟里散落着石碑、砖块等,就直接拿来盖起了房子。而且当时想盖房子,直接向村委会写个申请就行了。但这些房子都没有土地证和产权证,严格说来就是违章建筑。“这么多文物都被砌进了房子里,真是太可惜了。”
“华严寺村的拆迁是因为雨花台区2013年启动了新一轮的五年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臧家巷华严寺地块为2015年的项目。”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有关人士介绍,臧家巷华严寺地块总占地面积约180亩,涉及居民62大户、164小户,需拆迁面积2.28万平米。“华严寺村因为临近安德门劳务市场,居住的多为安徽、河南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居民不多。村子整体风貌较为破旧,全是一到两层的平房,晚上甚至都没有路灯,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亟待改造。”
“对华严寺村的文物,我们很重视。”雨花台区文化局文物科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早在去年拆迁指挥部成立之初,文物部门就已介入,对华严寺村的文物和遗存进行了登记备案。且龟趺、古井以及须弥莲花座都被正式纳入了区级文物,“龟趺、古井以及须弥莲花座肯定会原址保护。至于是打造成小品景观,还是广场或公共绿地,还得等市里对这一片区的大规划出来,才能确定。
珍贵的文物放在露天,会不会被文物贩子“盯”上偷走?文物科该人士表示,市民可以放心,因为“公安、城管、保安三级现场派人巡查,夜里也会有人巡查,肯定会保护好这些文物”,而且这几件文物“非常重,很难扛运”。
历史渊源
名字有“华严”的佛寺在南京有10座
安德门这座最早,始建于南朝梁代
这座村子缘何藏着这么多有历史的好东西?对南郊佛寺了然于胸的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主任朱向东告诉记者:“华严,取自佛教《华严经》,谓菩萨万行如华,拿来庄严佛果,故为‘华严’。据历史记载,自南朝起,南京地区取名‘华严’的佛教寺院共有10座,其中‘华严寺’有5座。雨花台区安德门‘华严寺’历史最早。”
对于华严寺早期的历史,史书记载甚少。根据《陈书·谢贞传》记载,华严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梁代,寺内有长爪禅师。太清元年(547年),谢贞(后官至陈朝招远将军)父亲谢蔺去世,谢贞痛哭欲绝,多次昏倒。他的伯父谢洽、族兄谢皓一同前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对谢贞讲道理。禅师告诉他说:“孝子既无兄弟,就应该自爱。如果毁了自己的身体,谁来奉养你的母亲呢?”谢贞这才开始稍微喝点薄粥。清方志大家陈作霖的《南朝佛寺志》中同样讲到这件事,只不过说是谢贞亲自去请的长爪禅师。
此后多年,未见有关华严寺的记载。直到明代永乐年间,随着一位僧人的出现,华严寺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朱向东说,佛妙圆寂后,华严寺被一场大火焚毁。正统三年(1438年),僧人果开奏请朝廷在不远处易地重建华严寺,规模有所减缩。之后当地人把佛妙所建的前寺称为“大华严寺”,现在的“华严寺”其实是“小华严寺”。1995年,南京市博物馆曾在华严寺遗址发掘出一座明代僧侣墓葬,出土了白瓷碗碟、青花执壶等40余件精美文物。“这座墓葬极有可能是佛妙禅师墓塔地下的玄宫。”
还有这样一段历史>>>
南京保卫战
张灵甫在此阻击日军
明朝末年,华严寺日渐破败。《金陵梵刹志》记其“殿宇多颓,寺僧俱以栽花植果而为佛事”,可见香火冷落,寂寂无闻了。
不过后来这里又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京保卫战期间,名将张灵甫曾在此阻击日军。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军事(二)》一书中《陆军第五十一师保卫南京战斗经过》一文记载,1937年11月,南京保卫战爆发,张灵甫作为国民革命军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团长,奉命守备南京城南中华门至雨花台一带。12月11日,日军在进攻中华门无果后,避开305团主力,转攻其侧翼华严寺。张灵甫派营长于清祥赶往华严寺,当时华严寺早已年久失修,山门洞开,墙壁上的破洞随处可见,在山门的东边,还有十几米宽的山墙已经倒塌,成了一个比山门还宽的豁口。华严寺的争夺战反复激烈,营长于清祥在战斗中重伤,全营伤亡四百余人。但直到12日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下令全线撤退前,华严寺还是牢牢掌握在张灵甫的手中,成为南京的一道坚强屏障。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