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陈版将祖传配制的中药倒入渐热的桐油中
中午,日光正浓,洛阳市老城区一处普通院落里,64岁的李瑞成和儿子李陈版正在自家露天屋顶上忙着熬制膏药。
“锅放上了,必须一口气儿做完,不然就‘废’了。”李瑞成头也不抬,见到锅里的生桐油开始“游动”,就将之前配好的29味中药放入锅中,沸腾后起锅。旁边,李陈版倒入红丹粉,李瑞成用木棒飞速搅拌,似乎在与时间“赛跑”,这一步骤是为了让膏药成型,成败就在这几十秒间,制膏人必须眼疾手快。随后,还要用祖传秘方去除红丹粉和药材中的湿和毒。完成后,锅内原本有些透明的生桐油变成了黑膏。李瑞成端来一碗凉水,用筷子挑起膏药,放入水中,然后松了口气:“成了,如果膏药浮在水上,说明太稀,沉下去就太稠,呈水滴状才算成功。”整个制作过程1小时左右,膏药放置3天后,方可涂在布上。
3放入红丹粉搅拌至黑色,这个过程最关键,李瑞成必须亲自“操刀”。
为防止膏药溅到身上,不分四季,李瑞成工作时都要穿上帆布大衣和胶靴。最难忍的是夏天,眼前是热锅,背后是太阳,不到两分钟,浑身就湿透了。几十年来,李瑞成有许多其他发财机会,也曾闪过放弃老祖业的念头,但总有种牵挂,让他难舍难分。如今李瑞成把“新思路”引入“老手艺”,在全国发展了200多个连锁店。
4取一些膏药检查韧性
37岁儿子的李陈版是医生,每到周末,他都会和父亲一起熬制膏药。李陈版说,他是在膏药味儿中长大的,从小就知道,总有一天,他要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家传手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像父亲一样,把这贴膏药传下去,因为他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那句话:“这东西有用,人不是光为钱活着,还有责任,有些事儿,不是想不想做,而是该不该做。”
5将制好的膏药倒入锅中放冷
或许你不知道,这贴诞生于1856年历经四代人万般煎熬的膏药,其身上还贴着“河南省首批百年老字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闪亮标签。
6最后,将膏药均匀涂在布上并称重。
□记者牛洁文李斐斐摄影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