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保罗·威尔:马术路线设计应加入特色文化元素(图)

时间:2015年04月29日 0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保罗·威尔:马术路线设计应加入特色文化元素(图)

  保罗·威尔在工作中

  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上官云) 马术,一项最初流行于欧洲皇家的运动,近年来在中国发展颇为迅速。25日,“马术世界杯”系列文化交流赛在北京正式开幕,吸引了众多观众。28日下午,该系列赛路线设计师保罗·威尔在北京举办媒体见面会,并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畅谈场地规划及路线艺术设计的特点。保罗告诉记者,马术比赛路线设计虽并无一定之规,但可以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既具艺术感,又让本地观众更易接受。

  曾是优秀骑手:参加4届奥运会 转行成路线设计师

  84岁的保罗·威尔近年因“路线设计师”的头衔为人所知,但早些年亦是一名优秀的马术骑手。从1957年接触马术开始,保罗·威尔参加过4届奥运会,在1972年参加的最后一届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中,保罗收获了奥运会生涯的最好成绩——团体第五名。此后,保罗逐渐淡出体育迷们的视野,转行成为一名路线设计师。

  “马术最初确实是在皇家流行,算是欧洲贵族文化的一部分,后来因为战争的缘故,需要骑马打仗,逐渐积累翻越障碍的经验,并最终流向民间。”保罗说,因为年龄等一系列原因,自己不再适合做一名骑手,因此转型成为设计师。

  不过,虽名为“设计师”,但保罗主要的工作仍然是为马术比赛设计路线,包括场地规划、障碍物艺术设计等等。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保罗更像一位“艺术家”,他会精心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并将之应用于场地设计中,本次比赛也是如此。保罗示意记者看向场地对面:“在每天的比赛结束后,我还会再调整,增加一些装饰。”

  听起来难度颇大,但保罗却说,路线设计并无一定之规,只要设计师经验足够,便可以比较容易地设计出符合比赛要求的路线及艺术装饰。至于设计风格,保罗·威尔耸了耸肩,“这个问题30年前还值得一谈,因为那个时候比赛少,需要设计的路线也少;而今场次是大大增加了,已经不可能有那么多各异的风格”。

  中国之缘:曾阅读有关中国历史书籍 称中国桥更具艺术性

  说到为在中国进行的马术比赛进行场地设计,这对保罗来说并非首次。他最早与中国结缘,还要追溯到2000年前后。在1998年的一次比赛中,保罗接触到一位中国骑手,从而了解到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情况,并逐渐产生兴趣。他说,早在没有来中国之前,自己就已经开始阅读一些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只是那会儿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皇帝。

  2000年,保罗有机会来到中国,并参观了颐和园。他回忆道,当时最让他好奇的是中国的建筑设计与欧洲略有区别,比如“桥”这种很普通的东西,“中国的桥与欧洲有差异。欧洲的桥以平面居多,中国的桥则呈现拱形,更有艺术性”。同时,保罗开始思考,能不能把这些文化符号运用到在中国马术比赛的场地设计中去,“如果能够在设计中加入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元素或符号,会更能吸引本地观众”。

  同样是借着设计比赛路线的机会,保罗开始抽空参观中国的名胜古迹,如果停留时间较长,还会去中国国内一些其他的地方采风——这倒不是单纯的观光,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为路线设计寻找灵感的缘故。同样,如果没时间亲身参观,保罗会要求中方工作人员为他找来学习艺术的学生,了解他们的设计作品,同时参与到设计工作当中去,集思广益。

  “要真正认识中国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看新闻上,而是要亲自去看,去跟大家接触。”保罗表示,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来了解中国。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