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谟阁文献被盗拍仅仅是它愁云惨淡日子的开始。
篡改!这是现在中国人一提日本就会想到的词语,它在80多年前就已经被日本人运用了。不过,那时,日本侵略者倚仗军刀篡改的不仅仅是自己不光彩的历史,更是篡改他人的历史,以对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美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国东北,沈阳故宫落到了侵略者的魔爪之下,崇谟阁所受凌辱愈加深重。
沈阳故宫大事记中记载,1933年10月17日,《大清历朝实录》被日本侵略者以伪“满日文化协会”的名义从沈阳故宫取走,1936年12月在日本影印出版了300套。
从取走到影印出版,中间经过了整整3年时间,日本人将《实录》拿去干什么了?事后才发现,他们组织了人力对《实录》内容进行了篡改。
张虹告诉记者,根据后来研究对比,被篡改的内容包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主要篡改内容集中在记载光绪帝的《德宗景皇帝实录》中关于甲午战争的部分。
她介绍说,日本人采用挖补的方式进行篡改,《清实录》用的是上好的宣纸泾县榜纸书写,日本人把要篡改的地方先抠出去,然后用同样的空白宣纸四边沾水贴上,晾干后再用同样的字体进行填写。
“我们分析研究认为,当年进行篡改《清实录》的有两套人马,一批是日本人,他们负责逐条检查,把不合日本意思的字句拿铅笔在旁边画了一个小条,而进行挖补誊写可能是找中国人干的。 ”
“我们现在发现有些地方带了铅笔条标注但是没有挖补的,应该是遗漏了。”张虹同辽宁省档案馆其他工作人员对日本人篡改《清实录》的内容进行过相关统计,她说,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实录就有160处被挖补篡改过。 “挖补过的地方有粘黏的痕迹,字迹也不同,放在灯光下尤其明显。 ”她说。
张虹介绍,《清实录》中的《德宗实录》只有大小红绫本两个版本,被日本人篡改的是小红绫本,通过和皇史所藏的大红绫本以及定稿本对比,他们发现,被日本人篡改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把“倭”、“奸细”、“寇”等篡改成 “日”、“敌探”、“敌”等,把对日本有贬义的字样改得缓和。二是整段的文字篡改,改变了文义。如光绪二十一年五月辛未条,定稿本作 “三国允与日本议归辽地,帮助到底,毋须派员豫议”,伪满本作“三国现与日本议归辽地,通知我方,毋须派员豫议”。
张虹分析认为:“这些篡改将当时俄国、德国、法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帮助到底’的态度轻描淡写,也企图淡化辽东原本就属于清朝的事实,将自己主权的维护交由别的国家,影射清政府对自己丧失领土的漠视。 ”
张虹告诉记者:“日本为什么篡改《清实录》,我们现在分析,比如‘武装占领’,篡改成了‘武装干涉’,意思就是因为你们不民主,我来干涉,达到掩盖历史真相的目的。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有大段大段的记录被删除了,把中国人反抗日本的许多前期准备工作、战略部署的记录都删掉了,让大家以为甲午战争中国人没有反抗,是欣然接受的。 ”
辽宁省档案馆展出的《清实录》复制本。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