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微电影来了,像大潮,铺天盖地,一下子把我们包围了。”微电影因时间短、内容丰富,并可以通过视频网站、智能手机、地铁电视等新媒体收看而广受快节奏的当代主流人群喜欢。日前,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导论——《微电影时代》正式出版。
据介绍,全书从电影理论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述了微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微电影爱好者学会如何区分电影和电视剧的属性,给微电影一个准确的定位,讲述微电影拍摄技法,从而学会拍摄、制作自己的作品。作者刘启武,曾在央视《正大综艺》《乡村大世界》《美丽中国乡村行》等栏目工作多年,导演了电影《芦花轻轻摇》和26集电视剧《桐乡故事》,编写30集电视剧《浪跷人》,出版专著《闯进电视圈》。
新书发布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微电影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发行方式相对简单,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娱乐性、创作环境自由、表达机会多样的优势。对观众来说,微电影因时间短、内容丰富,并可以通过视频网站、智能手机、地铁电视等新媒体收看而广受快节奏的当代主流人群喜欢。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好的微电影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电影。《微电影时代》是将微电影的理论融化在拍摄制作实践中的最根本的体现。这是第一次把电影与电视剧的属性问题拿到书面上来讨论。关于微电影的属性,作者刘启武认为要走电影之路。这是因为,电影和观众是一种遥相呼应的消费关系。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看电影,这样就有了市场的竞争,促使电影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而电视剧则大不相同。看电视剧不是消费行为,而是消遣行为,是典型的客厅文化。那么,既然微电影的属性已定,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打造微电影的形象,把微电影快速拉上正规化的发展轨道。
与会专家强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传统电影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备;而微电影产业的兴起势必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所以,如何将传统电影制作模式与微电影模式的优势互为借用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传统电影的基本盈利点在电影院线上以门票收入为主,但随着时代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微电影的出现,传统的观影模式和观影构架将发生巨大变化。商业定制是微电影发展的另一趋势。在传统电影里,受众不乏看到大量硬性广告植入,这一做法非但影响受众观赏影片的情绪,还影响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而微电影可以与广告植入相结合,从创作之初便可以结合广告元素进行创作,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与广告相比,微电影更加生动,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一来,商家既赚了名声又获得收益,这也是目前微电影市场火爆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专家们还指出,在微电影圈子里,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的瞬间通过镜头表现出来,把自己的思想都装进一部部微电影里,这已构成了一种现象——大学生微电影现象。这种现象是积极的,尽管他们不够专业,但不能抹杀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意。此外,大学生在微电影里的表演方式也非常随意,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表现。这种方式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现实主义表演方式。大学生在表演中,并没有刻意追求某种模式,而是纯天然、原生态的。大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敢想敢干,尽管他们毫无规章,尽管他们为所欲为,但这正是血气方刚的自然流露,渗透着一种捂都捂不住的激情。毫无疑问,这种激情会促进微电影向前发展。
与会专家呼吁,微电影的经营管理同样需要科学规范。整个微电影的运作是一套系统工程。前期策划定位准确,策划周全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在明确定位之后,策划、编剧、导演、监制等核心技术层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他们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败。谈到微电影,还是离不开剧本。黑泽明就说过:“抓住一个好剧本是导演艺术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