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讯(记者王硕)北大红楼在日本侵华期间一度沦为日军宪兵司令部,关押残害爱国志士。昨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考察了北大红楼。委员们建议,应该设立标识,将其确立为“日军侵华罪行遗迹”来昭示世人。
昨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考察了北大红楼及天坛神乐署。委员们考察后发现,这两处地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与侵略遗迹相关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北大红楼相关负责人表示,日军在撤离时进行了细致的清理,消除了很多罪证。研究人员在档案馆也查不到相关资料,希望得到当年一些见证者的帮助,提供相关历史资料。神乐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日本老兵来参观,证实自己的宿舍就在这里。
政协委员们建议,北大红楼等单位可以向社会广泛征集当年的日军侵华罪证,以丰富历史资料。
昨天,市政协委员孔繁峙在红楼考察后表示,北大红楼很难得地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应该设立标识,向观众介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的那段黑暗历史。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利用几年时间,对本市抗战遗迹进行摸底,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逐步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
考察现场
日军地牢今犹在
在1938年至1943年5年时间里,北大红楼曾是北平日本宪兵本部及分队所在地。走进北大红楼,通往地下一层的入口处挡着一块办公区的牌子。昔日日本宪兵队的审讯室和拘留室就在下面。
顺着陡峭的台阶走下去,一股阴冷潮湿的气味扑面而来。来到地下一层,只见一条一米多宽的通道,两侧是一间间的房屋。据北大红楼相关负责人介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里审讯过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还有一批燕大师生曾被关押在这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著名演员孙道临等。
“当年的审讯室和拘留室主要作为库房使用。”该负责人介绍,红楼1943年交还给北大使用,审讯室和拘留室早已看不出痕迹,但整体格局还是当年的老样子。
昨天,市政协委员还考察了位于天坛神乐署的日军细菌部队旧址。这里已经设置了遗迹标识,并在相关展览中有所介绍。委员们建议进一步挖掘相关资料。
新闻背景
在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提案建议,确立和公布北京地区“日军侵华罪行遗迹”。
孔繁峙说,长期以来,本市对日军占领北京期间修建的宪兵队、细菌部队、监狱、碉堡等侵华罪证关注不够,而这些罪证都是驳斥日本政府否认侵华历史事实的有力证据,应在深入调查考证的基础上,逐步立碑铭记,昭示世人。最好在抗战胜利70周年期间向社会公布。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