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城市中心区纾解人口及各种资源已成为北京各周边城区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昨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参与调研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作时,从通州区教委主任张绍武处获悉,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已将新校区或校址确定在了通州,其中,人民大学将在通州建设占地2000亩的新校区,而北影则将整体搬迁至通州,校区占地500亩。张绍武预测,包括学生、教师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人员等在内,两所高校的建设将带动城中心区纾解至通州至少10万人。
人大新校区、北影新校园圈定通州
“此前,通州的高校资源相比房山等郊区县来说确实不算充沛。”张绍武坦言,在各高校于郊区县建设新校区、分校的热潮中,通州区虽然接触过不少有意愿落地的高校,但却只有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等少量的高校迁入,加上原先已有的物资学院等本科学校,以及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几所大专院校外,本地高校数量屈指可数。
也正是由于需求较高、基础较弱,人民大学新校区和北影有了落地的契机。张绍武介绍,人民大学已经确定了位于玉带路大街2000亩地作为通州校区所在地,计划在今年内正式动工,相当于城中心校区面积的两倍,且周边还会配有相关的设施建设,包括教职工住宿等。目前,6号线已经在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所在地东西两侧规划了地铁站。“届时,新校区或将带动2万-3万名学生从城中心走出来此就读。”张绍武表示。
此外,北影的搬迁计划则更为彻底。张绍武介绍,在通州宋庄镇、永顺镇的一块500亩左右的土地上,北京电影学院将整体转移过来,“原本北影只规划在通州建设新校区,但后来还是决定整体转移了”。
据悉,人民大学新校区、北影落户通州后,可能还会规划附属的中小学等,丰富当地基础教育资源,这样,除了学生随学校转移外,家长、教职工、相关服务人员甚至相关企业、机构将会形成一股巨大的转移热潮。张绍武预测,这将为城中心区纾解至少10万人来到通州区。
人口转移为通州“聚力”
在中国国境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看来,如此大规模的城中心人口落户通州,对于当地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发展推动力。
具体来说,高校的人口聚集效应很强,对于通州的消费拉动作用是非常直观的。而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也对此表示赞同,“通州作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近年来已经拔地而起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等设施,但这些设施的能量还没完全释放出来,人气兴旺程度还不及预期,高校带动的人口转移能够帮助这些设施避免出现过剩的情况”。而北京商报记者也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通州新建成的万达广场目前人均消费已经比开业的时候降低了一半左右,虽然有淡旺季因素导致,但也与拉动非本区消费者消费不够强有关。
通州区商务委主任陈国增还表示,因为高校带来的人口转移应该是阶段性、分批进行的,所以通州可能不会为校区规划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但校内外应该会有一定数量的社区商业设施布局。洪涛更直言,高校落地或能够帮助通州社区商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
除了直观的商业、消费影响外,洪涛、王军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高校落地对通州产业发展的更多溢出效应。王军表示,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围绕高校形成的,中关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通州拥有越来越多高校资源,甚至形成高校园区后,原本这块创新洼地就会有所改变,通州的产业调整、孵化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城中心“减压”
“相比通州,城中心区在高校带动人口转移的作用下,最直接的受惠就是‘减压’。”洪涛坦言,目前,城中心区的各方面资源都已经在超饱和利用状态,交通、基础设施、商业等各方面设施都急需通过纾解人口来减压,高校通过建新校区、搬迁形成的人口转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王军也表示,目前城中心区的公共资源承担过重的分量,教育资源流动形成人口分流之后,有助于城中心更好地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
王军分析称,长期以来,人民大学、北影都地处三环边,是城中心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高校这种业态没有太大必要在这种地区占据如此大规模的土地资源,而且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有限的土地规模限制,被绑住手脚。
值得注意的是,公开资料显示,北影位于海淀区西土城路。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如果学校整体搬迁至通州,现校址所在地土地将会上交可能改做其他用途。对于此处腾出土地如何规划,洪涛为记者“倒推”分析称,该区域一定不能再建设百货店、大型商业综合体,可以打散建设社区商业网点或者功能性设施。而王军则建议,可以将其分配给对区位要求较高的跨国公司总部、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业态,更充分地利用这难得的土地资源。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