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参与者(左为龚小元)都为这本书付出很多心血。本报记者 闫志国 摄
■龚小元自己制作的图表。
■《南董古镇志》和《南董姓氏族谱》。
“1940年,龚进银购买了全村第一辆自行车。”“1975年,董梦谦买回来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近日,70岁的退休老人龚小元呕心沥血6年编写的村志成书出版,洋洋洒洒100万字的笔墨让老家藁城南董村2400年的历史浮出水面,结束了村民代代传颂、口口相传的历史,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专家表示,这本《南董古镇志》很接地气,是省内编修最详实的村志之一,它的规范和严谨也具有借鉴意义。村志是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源泉,呼吁有条件的村庄进行抢救性编修。
□本报首席记者 谢鑫名
事件
百万字村志记录南董村2400年历史
眼前这本书,封面设计大气饱满,纸张硬度十足、手感细腻,是什么高大上的书籍?
它只是一本村志——《南董古镇志》,如果你惊叹它缘何这般“土豪”,那么仔细看下去,你还会惊叹不止。
它记录了南董村2400年历史,从公元前400年南董建村,到2014年年底。
它共有498页、百万余字,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规范而严谨。
它承载了南董村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共有18章、115节、240个条目,包罗万象。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小到村中点滴小事,应有尽有,被村民称为“百科全书”,就连各个年代的古谣,也都列在其中,“悠悠中华数千冬,古谣新调唱不清。直隶省、藁城县,八大镇里数南董。”
它还“曝光”农家小事:1949年2月,村民龚黑小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战场负伤……1954年10月,村民杨振芳携全家从安新县南清村迁来南董定居……1963年12月,村民家家通上了电……1979年4月,刘兰芳播讲评书《岳飞传》,风靡全村,村民们为收听方便,有200余户家庭新买了收音机……1981年5月,肝病流行,全村发病17例……2006年1月,农业税取消,使南董村民当年受益21万元,人均67.2元……
这本村志以村落的发展折射祖国历史变迁,尤其折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其中志里面有一表:南董村民主要年份家电拥有量统计表。列出了洗衣机数量的变化:1978年全村有7台;1988年全村有145台;1998年全村有525台;2010年全村有735台,洗衣机几乎在全村普及。
讲述
村民出资 龚小元被请来编修村志
这本大气的村志出自谁手?南董村民竖起大拇指说:“还能是谁?龚小元呗!”龚小元现年70岁,做过教师,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县文化局长。2005年退休后,人老心不老,习惯了文字工作的他仍笔耕不辍,2006年出版30余万字的文学专著《龚小元文集》;2007年至2009年主编了36万字的《藁城市军事志》。
记者近日在龚小元家见到他,虽说已是古稀之人,但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说起编修村志的事,他像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地打开话匣子。
早在2007年,龚小元便思考如何给家乡编写一部村志。南董村是一个千年古镇,经济繁荣,文化积淀丰厚,曾涌现出许多堪留史册的英模人物和悲壮故事。然而这些历史从来没有付诸文字,只是口头相传。
热心的龚小元决定有生之年,一定要帮家乡编修村志。
2009年正月初五,这个机会“从天而降”。他正吃饭呢,突然接到南董村支书打来电话,对方让他回家乡编写村志。
他风风火火赶到南董村委会,“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已到齐。村支书把《编纂<南董古镇志>倡议书》文稿发给大家。修村志的倡议是两位村民发起的,他们一个是退休干部,一个是企业老总,为回报乡亲,每人愿出资15万,为家乡编修村志。
会上,成立了《南董古镇志》编辑部,由龚小元牵头,负责志书资料搜集和编辑、撰写工作。
手稿写了7000页
摞起足有半米高
编修村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龚小元团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首先,他确定篇目设计的指导思想:把南董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全面记述下来,要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包罗万象。按这个指导思想,他耗时45天,才定下篇目提纲。
其次,资料是志书的生命。初期龚小元等人把工作触角伸向22个县直部门、14个社直单位及每个村民家。因时间久远,有些资料搜集起来十分困难,有的在档案部门找到了线索,但原件不能带回,只能日复一日地去誊抄。
有的内容支离破碎,需要往返多次。全村约800农户家庭,他们全部走遍,无一遗漏,有的甚至去四五次。同时,组织事件亲历者召开座谈会,搜集群体记忆,这样的座谈会共召开37次。走访调查共获得原始资料250余万字,为村志编纂奠定了丰厚的资料基础。
龚小元虽年事已高,但也得超负荷工作。他不会用电脑,不会从电脑上查阅资料。有时非查不可,就四处请人帮忙。多数情况下就翻新买的《辞海》,六年下来《辞海》已翻得破破烂烂。不会用电脑,志稿只有手写。他每写满一本稿纸(100页,约4万字),就送给打字员打印。打印好了,取回打印稿校对。校对时还要修改,他总是自己校对,再送给打字员修正。这样反复三遍,才算定稿。他花100元买了70本方格稿纸,到2012年底脱稿时已全部用完,他的手写稿厚度也“长”到半米高。
1998年龚小元突发脑血栓,“栓”的部位是右臂,出院后两年不能握笔写字。后来锻炼得能写字了,但很慢。
慢,就用时间弥补。在村志撰写期间,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志稿上。写作高峰期时,多半早晨4点钟起床,趁精力充沛写几个小时,下午再写几个小时。有时写得头脑发涨,眼前像蒙了一层雾,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他身体不好,随时都可能“出问题”,而一旦“出问题”,修村志就可能半途而废,这决不是他想看到的。毕竟写村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只有“只争朝夕”!
如此,经过6年的呕心沥血,《南村古镇志》终于完成并出版。
村民:亲切、接地气
近日,南董村委会将村志分发到户,还邮寄给在外工作或经商的村民,大家对这本书反响强烈,村民直呼读着亲切、接地气。
河北贮昊混凝土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银锁是南董村人,早在几十年前就到外面工作。他为村志编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搜集资料到编辑出版,都离不开他的努力。拿到这本书后,他激动地说,这本书成了他回忆故乡的精神寄托,对于了解故乡和故乡人有着很大帮助,“有了它才发现,原来我的故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李银锁了解到,因为编修村志,离别故乡几十年甚至远离故乡到国外的人,听闻故乡修史也纷纷赶回故乡探望,“村志是我们大家的历史,每个村民都责无旁贷,它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许多因村志而归乡的商人,不忘故乡的乡情,有的还要对故乡进行投资。
此外,村志记录了历史长河中的村中名人,给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奋斗的榜样,同时,年轻人还能从村志中继承好的村风村俗、家风家训。
专家:规范、严谨、翔实 村志水平省内一流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介绍,龚小元主编的这本村志他看过了,这是石家庄一带少见的一本大书,在河北省范围内也是一流的村志,也是河北省范围内最详实的村志之一。所以在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表彰中,《南董古镇志》被评为首届河北省优秀村镇史志。
这本村志资料极其详实、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见在编修时是下了极大功夫的。它不仅记录一个村庄2400年的历史,尤其详尽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南董村数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几十年以后对于了解研究冀中平原村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的价值。编村志要发扬龚小元精神,学习效仿《南董古镇志》的规范、严谨、详实。
还有专家表示,村志是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源泉,不过现实情况是编修村志的村镇很少,而且那些见证村镇历史的老人已不多,所以这位专家呼吁有条件的村落要进行抢救性编修。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