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诺奖再造新贵:获奖者作品销量从5万名飙升到20名

时间:2015年10月20日 07:37 来源:西安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过去的几天里,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实现了令人咋舌的影响力。亚马逊中国发来的数据显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自10月8日晚7点奖项公布至10月9日下午3点,短短20个小时,其作品销量与前一天同时段相比增长100倍,其作品排名也从前一天亚马逊中国图书总榜5万名上升至总榜20名!

  在此之前,似乎没有哪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为获奖,其作品销量在中国遇到如此大的反差。这种获奖前后作品销量排序的反差,即便是在莫言身上也未曾发生过。阿列克谢耶维奇几部代表性的纪实类作品在中国各大书店基本已经处于缺货的状态,而拥有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版权的中国出版社也纷纷表示将尽快推出新作。比如中信出版社就透露,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二手时间》,将于明年1月在中国上市,《二手时间》中文简体版译者是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此书的采访从1991年一直持续到2012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奖之所以在中国获得如此热烈反响,业内一般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中国读者还是有强烈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说到底就是很认同这个奖。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内最高文学奖,其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也很大,但不能与诺奖同日而语。比如本届茅奖公布后,李佩甫的《生命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获奖后一个月在亚马逊中国的销量比获奖前一个月均有近50倍的增长,苏童的《黄雀记》、王蒙《这边风景》以及金宇澄的《繁花》的增长倍数则分别为30倍、17倍和14倍。其二,阿列克谢耶维奇写的纪实类作品,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

  但不管怎么说,国人对于诺奖反响如此热烈,还是让世界为之震惊。正如国外一家媒体如此评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前后其作品在中国销售的巨大反差,显现出中国读者对于诺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拜和渴望。但这是非理性的,有人甚至都不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干什么的,就急于下单买了她的书,“这恐怕不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想看到的,也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想看到的”。 郦亮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