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5月7日电 题:台湾文创的“秘辛”:就地取材、作品独到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陈立宇
台湾文创当下风靡海峡两岸。中新社记者走访台北、台中、南投的近10位文创人,试图探究他们成功的“秘辛”。
就地取材,可谓台湾文创人的共同之道。
“漆是东方的色彩,我们常说外面‘黑漆漆’的,所以用漆来形容夜的黑。”年过花甲的黄丽淑颇有兴致地谈“漆”说“色”。
在群山环抱的南投县草屯镇“游漆园”,黄丽淑指着琳琅满目的漆画、竹胎漆器、藤胎漆器说,创作的原料生漆就来自附近山上。
“从漆树上采割时为乳白色,一旦接触空气就转为褐色。”黄丽淑笑着说,生漆干了变成透明的黑色,这就是“黑漆漆”。也赋予作品含蓄深邃的层次感。
与之异曲同工,南投“再生之美”工作室负责人李永谟,采集岛内种植的白桦、青桐、雀榕、木槿等树皮,以及叶脉、果核、草叶,设计出精美的花卉、鸟兽及各种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谁说树的一生在凋零后就结束?”李永谟出发点很简单,给它们以新生。身患小儿麻痺症的他说,再生后的美丽,其实更值得珍惜。
台中大雅区的“赵家窑工艺坊”,赵氏三兄弟取当地盛产的红土、小麦秆制成的灰釉为原料,从而烧制出有别于他人的陶器。
作品独到,无疑是台湾文创人的“杀手锏”。
如同歌星的成名曲一样,赵家窑内作品无数,但窑主赵胜杰向来以三把壶示人,“一把能飘香冒烟、一把能防热水外漏、一把既有茶壶又包含茶杯”。
3把壶除价格不菲外,也让赵家窑蜚声两岸。赵胜杰直言,他到大陆福建、浙江等地参展,它们就是“活名片”。
早年从事竹木工艺设计,黄丽淑萌生了将竹编与漆艺相结合的做法,她的作品由此连续三年获台湾美展美术设计类第一名。
漆艺之外,黄丽淑还广采博纳,到日本学莳绘、学堆锦,向台湾原住民学藤材单螺旋缠绕法等,所创作品总是令人眼前一亮。
台湾微雕大师陈逢显的作品突出一分“小”字。他能在竹筷上雕出山羊,能在铅笔尖上雕出大象,也能在米粒上创作玉兔。
位于台北新店的“毫芒雕刻馆”,陈逢显在此创造了一个微雕世界的“神话”。他说,每次下刀、下笔都要闭气1分钟以上,有时只要一个颤抖,心血瞬间化为乌有。而观者要想看清楚,必须用高倍放大镜,才能一窥奥妙。
微雕师法古人却又能做到“前无古人”,正是陈逢显作品独到之处。每每新作发表,吸引收藏家纷至沓来。
梳理近10位藏于乡野或偏于一隅的台湾文创人,他们无一例外都认同“文创不该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观点。
南投县竹山镇“芳仕、璐昂琉璃艺术馆”的林芳仕夫妇说,他们的琉璃作品,大多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有很强的实用性。
从事漆艺创作的黄丽淑表示,“生活工艺”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即在生活中融入工艺、用工艺品好好享受生活。
“你的作品若仅是摆设,那么能摆几个?”在南投“水里蛇窑”第三代传人林国隆看来,文创成败就在于能否适于生活,否则会降低购买力、影响“钱途”。(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