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新春要闻

“奇怪”的春节民俗:甲乙日叩齿 元宵节偷花灯

时间:2014年02月07日 10:10 来源:法制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古代的春节和其他节不同,特色之一,就是假期特别长,往往从冬至就算放假,至少到正月十五之后,才算一站。在这么漫长的假期里,各种讲究也特别多,有些习俗,现在还流传着,比如年前祭祖、除夕、初一和初五吃饺子、写对联贴窗花、拜年和给压岁钱等等。可也有些小习俗,现在已经改变甚至消失了,有一些听上去还挺奇怪。盘点一下这些奇怪的小风俗,也能让人看到,春节民俗的演变过程,也许还能抛砖引玉,说不准在这世界的哪个角落里,那些充满古风的习俗,仍然存在着。

  听人语:哪一天听得才算准?

  现在有种说法:大年初一早晨起来,听见他人说的头一句话,那句话的内容,往往能决定一年的运气。这叫“听人语”,也叫“耳卜”。这个风俗,有时候更像游戏,充满着不确定性。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唐朝人李廓就写过《镜听词》,讲的是一个女孩拜过灶王后,揣着镜子跑到人迹稀少的街上,要“潜将听消息”。只不过,“听人语”的时间可和现在不一样,五花八门,各地还都不统一。宋朝笔记《独醒杂志》里记载,江西人遇元夕,往往夜深人静在大街上转悠,听别人说话,“以占一岁之所为通塞”。这说明听人语要在除夕夜里,和现在大不相同。同为宋书的《挥尘后录》则说,楚人是在元夕第三夜夜里去听人语,这就是初三了,不知道哪天听得才算准。

  关于听人语,还有不少好玩的段子。《独醒杂志》里说,书生李仲谦除夕夜晚上没事,在河边溜达,远远看见渔火点点,似乎有渔翁在收网,一边干活一边嚷嚷:“里大有!里大有!”李仲谦回家想半天也没明白啥意思,一咬牙,给自己改名叫李大有,秋天参加乡试,嘿,中了。

  另一本宋人笔记《曲洧旧闻》说得更有意思。书生曾懋和朋友在开封,元夕一起逛街。走在最繁华的御街上,迎面也来了一位读书人,边走边大声朗诵苏东坡的文章:“弹冠结绶,共欣千载之逢。”曾懋的朋友走得慢,等到也跟这位苏迷照面的时候,已经朗诵到下一句:“掩面向隅,不忍一夫之泣。”得,这年曾懋就考中了,最后当上了吏部尚书,而他的朋友,落榜了。瞧,和朋友逛街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定要走并排。

  还有一位姓曾的宋朝人更有名,他叫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考试的时候,是兄弟六人一起登榜,轰动一时。曾家兄弟有个乡亲姓黄,脸上起了不少小包,外号黄豆子。考试那年,曾巩的妈妈就去听人语去了,听到邻居家有女人在指挥酿酱油,大声嚷嚷:“都要都要,黄豆子也要。”这一年,曾家兄弟果真都上榜了,黄豆子也考中了。

  这都是传奇,当不得真。其实曾巩兄弟高中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家里几万本书和不懈苦读。要说这个段子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证明,宋朝人已经普遍酿造酱油了。

  敬叩齿·偷花灯·结羊肠·过燕九

  一年之始,想修真得道的人就得“叩齿”。古人认为,上下牙相碰,不停地叩齿,能够“收召神观,辟除外邪”,所以凡是烧香拜神许愿,都应该叩齿。就算是自己在家呆着,也要叩齿。道教的《灵飞经》里说,要从早晨就沐浴斋戒,入室向东,叩齿九通。正月和二月的甲乙之日,就要叩齿。当然其他月份也有叩齿之日,也要坚持不懈。现在,很少有人把叩齿当做修炼和仪式了,叩齿已经演变成坚固牙齿、锻炼面部肌肉的一种养生方式。

  元宵节放灯,是春节期间最隆重的公众活动。宋书《岁时广记》里记载,南宋时期,放灯最火爆的是杭州、苏州和温州,“华奢尤甚”。特别是苏州药铺朱家,号称天下第一,竟然用琉璃、云母石、丝绸和楮木,做出各种造型的灯。这里要特别说说楮木,那是用来造纸的木头,造出的纸,是专门用来印纸币的,所以相当珍贵。这么豪华的灯,不仅让人赏玩,还得让人偷。当时的风俗,元宵节偷到富户的灯,能让人生孩子,而且保证生男孩。“夫妇共于富家局会所盗之,勿令人知,安卧床下,当月有娠”。瞧,元宵节的灯能治不孕不育,这大伙不知道吧?

  元朝时候,到了正月十六,女孩子们还有一个节目,叫做“结羊肠”。就是拿旧的黄历纸,捻成九条纸绳。大家一边聊天,手里把这些纸绳胡乱打结,让它们首尾相接,最后用打结的状况,来占卜一年的顺与不顺。如果两条绳子打成了一对,自然预示心愿得遂。什么心愿呢?那可五花八门了,嫁如意郎君、异地的丈夫早点回家、或者父母亲朋的病赶紧好起来……无数心思都在绳结上,但不能说出来。有诗描述说:“正月十六好风光,京师女儿结羊肠。焚香再拜礼神毕,剪纸九道尺许长。撚成对绾双双结,心有所祈口难说。为轮为镫恒苦多,忽作羊肠心自别。”

  明朝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里,则讲述了另外一个节日:燕九节。这个节在正月十九,那一天,北京城无论勋戚、内臣,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到白云观去礼拜道士丘处机。这个节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明朝都穆的《谈纂》说,元太祖特别喜欢丘处机,打算把公主嫁给他。但丘处机是道士,不能接受,所以就“自腐以告绝”。“其日乃十月九日,今京师谓之阉九,为会甚盛。”

  这就出现问题了,明明是十月初九的“阉九”,怎么变成正月十九的“燕九”了呢?对此,清朝的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三钞》中分析,是京城的宦官们忌讳那个“阉”字,不仅把节日的名字改成谐音了,还把过节的日期给拧巴到正月去了——不知道这说法有没有道理。

  交年节·送穷日·迎富日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叫做“小年”。在古代,这个日子叫“交年节”,宋朝的《岁时广记》和《东京梦华录》对交年节都有记载,说这天扫屋子没忌讳,而且会“不生尘埃”。

  在宋朝以前,交年节意味着新旧更替,实际是祭祀百神的时间。要烧纸钱,要诵经念咒,要祈祷,来送故迎新。后来,就简化成只拜灶王爷一位,其他的事,就让灶王爷去转达了。

  打扫卫生,把垃圾倒出去,现在也叫“送穷”。“送穷”这事,汉朝就有。当时的著名作家扬雄就写过一篇《逐贫赋》,把穷鬼数落了一顿。而这方面最有名的文章,当属唐朝韩愈的《送穷文》,描述送穷是“结柳作车,缚草为船”,上面放着干粮。然后对穷鬼作揖说:“听说你早就想走了,你瞧我把干粮和交通工具都准备好了,下决心走吧,快走吧,去哪儿随便,也是去旧就新不是?”他还特别写明,送穷的日子是正月晦日。什么叫晦日呢?正月十五、十六月亮最圆,是望日,此后直到月底,月亮逐渐转亏,都算晦日,尤其是月末的最后一天。

  到唐朝末年,穷鬼和富神都形象化了。唐僖宗时有个画家叫陈惟岳,画两种人画得惟妙惟肖,一种是穷家女,衣衫褴褛、形态枯槁,大家都要买这张画,回家搞个仪式,把它送出去。另一种是富家女。大家送完穷女,还要隆重地把富女迎回来,挂在高堂之上。毕恭毕敬礼拜。送穷迎富,当时已经很隆重了。

  不过在宋朝,送穷日又定在了正月初六,程序也变成了打扫卫生。收拾好屋子后,要在天还没亮、街上还没人的时候,把垃圾倒在“通衢”,也就是大街中间,最雷的是,上面还要覆盖七张煎饼!

  古代除了送穷日以外,还有个迎富日——二月初二。这天也是有来历的。唐朝有本书叫《岁华纪丽》,说巢氏(就是有巢氏)在二月初二收养了别人家的一个小孩子,从此大富。后来在这一天,人们一早就要出门,采集蓬叶,回来堆在家门口,祭拜巢氏,这天就成了迎富日。这个风俗直到南宋还坚持着。

  不知为什么,到了清朝,迎富日的习俗就没了。也许是因为不太灵验。要是磕头能求来富贵,也许就没人上班了。

  文/老猫 制图/周建文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