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过年是非常喜庆的时候,但是每个人面对很多情况,还是各不相同,有的时候也会有点烦。只顾了抱怨烦恼,相信很多人忘记了过年的本质之一,那就是你好好陪陪父母了吗?
被相亲
一天相亲5个男孩
见面两次就定终身
2013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六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而80后是是遭遇父母逼婚的主要年龄群。而对于不少还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父母来说,了解情况,帮助儿女介绍对象,解决婚恋问题,春节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
今年2月3日,农历大年初四,家住河南省虞城县田楼村的金娟这一天连续相亲了5个男孩,他们都和她年龄相仿,在20岁左右的年纪。“见到第5个男孩时,第一个人的长相我都有点模糊了。不见不行,我老大不小了,要是这几天定不下婚事,过几天我就要到广东打工了,只能到明年这个时候再找对象了。”金娟说。
数以千万计在都市务工的青年男女春节期间回到农村,利用返乡的短暂时间频繁相亲,许多单身男女靠几次相亲“仓促”地定下终身大事。
21岁的王涛家在河南,初中毕业后到浙江的一家电子厂工作,一干就是五六年,这期间只有每年春节回家一次。21岁的年龄按照城市婚恋标准尚属年轻,但是在不少北方的农村已是“大龄”,每次春节回家,他的婚事都成了父母最头疼的事情。
“我从大年初二就开始相亲了,接连这几天每天都见两三个,其中有一个女孩子我比较中意,后来我们两个又单独见面聊了下,感觉不错,现在已经定下婚事了,过几天我出去打工,爸妈也放心了。”王涛说。
从相亲到定下婚事,王涛和这个女孩子总共见过2次面。然而在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不少农村,王涛的经历却是许多青年男女的缩影。春节前夕回家—春节期间频繁相亲—订婚—再次外出务工,这就是“中国式农村婚恋”。
“一年到头,也就是这几天有时间。”王涛向记者感慨。因为,在自己的家乡找到另一半是他们最现实的选择。
“在打工时,也有一些人自由恋爱,不过多是不在一个省,有的即使在一个省距离也较远,双方的父母基本上都会反对,最后走到一起的是少数。”23岁的河南农民工王尚说。几年前,在广东务工时,他曾和一个重庆女孩谈恋爱,但是对方的父母反对女儿远嫁他乡,他们的感情最终无疾而终。
女白领要进医院躲逼婚
1月29日,因为害怕回家过年被逼婚,一名29岁的女白领前往武汉汉口医院,哭求大夫让其住院。而在此之前,36岁的黄某在得到父母绝不给他介绍对象的许诺后,躲避相亲几年,才重又踏上了回乡的列车,当列车上接到表弟电话得知自己被骗,黄某竟然当场被气晕了过去。有夸张的事情,也有暖人的温馨,为了解决不少年轻人春节到家必相亲,春节到家必被逼婚的问题,共青团河南省委驻深圳工委甚至在深圳开往郑州的列车上,为河南老乡举办了一场相亲会,大胆告白,留下电话,24小时的旅途,下车之后也许就有年轻人能多一份轻松和值得期待的爱情。新华网
发红包
礼尚往来成了攀比
涨幅太大快到尽头
过个春节,估计全国各地的很多孩子都收到了为数不少的压岁钱。如果再算上晚辈孝敬长辈,老辈贴补小辈,以及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春节的红包馈赠恐怕是笔不小的往来。
市民徐先生说,包了800块一个人,给女儿、女婿,让他们自己处理,让他们理财也好,买东西也好,随他们自由。
不过这红包给得多了,虽是情谊,却也是压力。刚工作的年轻人惧怕红包,工作多年的陈女士也同样如此,年前家住天津的她刚领了年终奖,就马上随春节红包又送了出去。
陈女士说:“一个小孩包了一千块,一共六七个小孩,差不多年终奖都发(红包)了,压力挺大的,给那么多,一下年终奖都给了,就是白发(年终奖)的感觉。”如此年终奖白发的感觉,不禁让陈女士怀念起自己儿时的红包数额。“小时候给得少,一般都20元、30元、50元。回想一下,觉得变化挺大的,可是现在你看周围都这么给,你就随大流这么给了。”
其实面对给红包这件事,很多人的态度是坚决支持给,但是另一方面,希望能够降点价,发红包也是很重要的过年的记忆和快乐。但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红包有点价格涨得太猛了。如果这样下去,终究有一天红包这条路非走到尽头不可。
我们来看看人群当中的调查,为什么大家会感觉到发红包压力太大?有很多月收入完全抵不上他要过年的时候给出去的。因此,如何在今后继续保有我们这样一种红包文化,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快乐;另一方面,也能够降降价,集体都降价之后,大家都有面子,因为图的是这样的乐。
恐聚族
好想见见久违的你
好怕比车房比成功
最近流行一首名为《恐聚族之歌》的网络歌曲:“相聚相聚都来相聚今非昔比,你有车他有房都来比一比。就在就在这次聚会里重新认识你,大家都来比高低。”这首歌,唱出当下的一种新的恐惧潮流。又到春节聚会时,对此心生恐惧的人也越来越多,恐惧族就隐藏在回家过年的人群里。
同学、亲朋相聚本该是春节里一件令人高兴的事,然而,变了味的聚会让人开始害怕,甚至厌烦。今年春节,安徽的刘先生与阔别十年的高中同学就搞了一次聚会。已经工作了七八年,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刘先生说,与从前相比,如今聚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十年没见面,同学们过得怎么样,过得好不好。一到桌子上面一讲就是钱,钱、权这两个字是重点。主要还是炫富、攀比这块比较厉害,多大的房子,哪一年买的车,什么样的车,你比我比,比来比去的。感觉淡了,不像以前同学们之间见面,回味一下以前的生活,上学时的生活,感觉很温暖。现在一谈这个东西,很多没有钱的同学,混得不太好的同学,感觉在这个桌子上面抬不起头,他也不讲话,听几个有钱的这个讲那个讲。我估计像这样的聚会,明年有可能我就不参加了,感觉没必要,这个事不应该搞成这个样子,对吧。”
除了同学聚会,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也让在外地工作的刘先生有点犯难。“我们在外面打拼的这些人回到家,就是要有一种,不讲荣归故里,也是衣锦还乡的感觉。回到家就是大包小包的往家拎。我们回家现在后备箱塞不满,感觉都不能回家,感觉这个家回得都没面子。现在他们总问你在哪上班,现在怎么样,工作怎么样,收入怎么样。”
与刘先生一样,陈女士在春节期间也曾经参加过不少聚会,只是近几年她参加的聚会越来越少,因为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参加聚会她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尴尬。陈女士说:“比如说在刚工作的时候大家就会不停追问你的工资是多少,你的单位福利怎么样,追问你的户口是不是落下了,有没有正式的编制。有些问题让我觉得挺尴尬的,特别不想回答。有的时候家人刨根问底,你觉得不回答也不合适,但是回答了心里挺不舒服的,觉得好像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窥探了一样。”
在种种无奈面前,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应对聚会的秘籍,然而,恐聚族的队伍还在增加。
■调查
你对各类聚会的态度
想占36.94%。怕或者烦,因为收入、房子、车子成主要话题,窥探隐私,斗富攀比,这里的担心占37.23%。累,疲于奔波,吃吃喝喝,17.39%。说不好36.94%。其实说不好占这么高的比例,在我们的调查当中有的时候并不多见,非常有趣。为什么觉得它非常有趣呢?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又想跟同学聚会,但是又担心出现一种攀比,你被比或者比得不如人家,好像都不是很舒服。另外,我觉得中国人不能走歪了,时代这么进步,难道同学聚会还要用一些外在的东西去衡量吗?
团圆情
七成青年承认惭愧
春节陪父母仅一天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记者昨天在天津街头随机采访了30名40岁以下的青年人,近七成受访者表示马年春节陪父母的时间只有一天左右,有的甚至不足一天。专家表示:多在家陪伴,是送给父母最好的春节礼物。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总以为自己会陪父母很久,但每次回去后情况却截然不同。”在重庆上大学的天津姑娘赵佳璐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回家,她只有大年三十儿待在家里陪父母。其他时间除了睡懒觉,就是和同学、朋友聚会吃饭唱歌。她说:“和同龄人更有共同话题,而父母总爱唠叨,每年过年回家,跟父母待够一天,我就急着跑出去玩了。”
“人是回家了,但亲情却没有回来。”家住滨海新区新港街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儿子过年连续几天“不着家”,想跟他说说心里话的机会都没有。
“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5天,减去外出应酬、睡觉等时间,每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24小时,30年才不到一个月。”这是近日网上频繁转发的一道残酷的“亲情计算题”。
白领吴迪在外地工作,他说:“以前不懂事,过年回家就知道出去玩,以为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有的是,看到这道‘计算题’后,心里酸酸的。”他这次回家发现,父亲的鬓角白发骤增,视力也大不如前了,还总是背着他偷偷吃药。“父母真的是老了,我今后一定在家里多陪陪他们。”
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刚博士认为,过年的核心词“过”意味着“度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会更依赖家人。在他们心中,春节这种重大传统节日里,子女相伴的意义格外重大。“父母含辛茹苦养大我们不容易,就让我们把陪伴当做礼物,多送一点给他们。”徐刚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