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传统文化戏曲

北京曲剧现状:曲剧新一代找不到北京人

时间:2013年07月31日 15:32 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北京话中,把煮好后不过凉水的面直接吃,叫“锅儿挑”。昨天,北京曲剧艺术中心与荣宁戏剧工作室联手“煮出”的《锅儿挑》,在天桥剧场端出“第二锅”。这“锅”经过加工改进的版本,以更加精炼紧凑的戏剧语言讲述了北京曲剧这个剧种诞生的过程。《锅儿挑》呈现的是北京曲剧老艺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存状态,而现如今,北京曲剧又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呢?

  剧场内“同庆茶社”已经开始热热闹闹地唱上了大鼓书、莲花落,剧场外北京曲剧团副团长崔迪一直在协调接待、票务等事务,身为东北人的她2003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毕业就进入了北京曲剧团,2006年就当上了演员队的副队长,几年后开始负责演出经营,“因为是演员转行过来的,我更了解曲剧喜欢曲剧,更愿意去宣传和推广这门艺术”,崔迪说。

  《锅儿挑》讲述的是曲剧老艺人的生活,难得由北京曲剧团三代演员同台表演,而在最近一两年的舞台上,观众见到最多的是北京曲剧青年队的表演。崔迪告诉记者,青年队的24名演员全部是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毕业生,他们已经成为北京曲剧团的绝对主力,令人有些意外的是,24名演员没有一个北京人,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台下说的是家乡话,一上台就变身为地道的北京人。

  作为北京地方剧种,表演者却不是北京人,是否担心地域文化的流失?崔迪说一开始招演员时也有这样的顾虑,但是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年轻演员的表现看,问题没那么严重,“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每周末都会组织活动,班主任会带我们去转北京的胡同、故宫、颐和园,去了解北京的地域文化,还给我们列了100本必看书目,很多都是曹禺、老舍的作品,每个假期都要写读书笔记,平时我也注意观察身边北京人的生活习俗”,一开始没见过老北京布鞋、汗褟儿,兔儿爷,甚至练京片子嘴都转不开的崔迪,现在一口标准的北京话。

  崔迪说,北京曲剧对演员要求很高,说、唱、表演要完全融合在一起,尤其在唱上,会唱民歌的唱不了曲剧,会唱京剧的也唱不了曲剧,即便嗓子好也不一定能唱好曲剧,曲剧最独特的是“味道”,其中的韵味颇有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也许就是北京曲剧的高难度和人们对这个剧种的不了解,让曲剧后备人才的培养上遇到了不少困难。

  今年年初,北京曲剧团想招一批中专生作为定点培养,明确提出要全部招收北京人,而且政策上对学习戏曲的孩子免学费,没想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招生工作竟然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就是北京孩子不愿意学曲剧。“北京城区的孩子更愿意学音乐、舞蹈、唱歌,不愿意学戏曲,只能去郊区招生”,崔迪说,“我们先联系了各区县的教委,让老师们推荐一些有特长的孩子,但是没有一个报名的,都认为我们是骗子,不收学费还亲自来招生,哪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啊?”一开始招生的经历让崔迪哭笑不得。

  那段时间,崔迪和招生团队跑遍了北京各个区县,把条件不错的孩子召集到一起,经过详细的讲解、放视频,很多孩子知道北京曲剧是什么了,也表示特别喜欢,但是第二天再来学校,还是没人报名,基本都是家长不同意。最终计划招25名中专生,至今还空缺七八名,而且其中的北京孩子极少。“其实北京曲剧学习的内容非常全面,包括形体、京剧身段、台词、表演、唱腔等,9月份就开学了,我们会好好培养这些孩子”,崔迪说。(记者罗颖)

[责任编辑:马小璇]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